你好,广西-十八大特别策划

曾馥平

\

曾馥平

    人生格言: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舍弃什么都不能舍弃诚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要懂得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脚踏实地,做一个平凡的人。

    广西创先争优十大先锋人物候选人曾馥平先进事迹

  核心提示:曾馥平,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

  曾馥平同志十八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在国家级贫困县环江县扶贫攻坚战中忘我工作、业绩突出:1998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扶贫标兵”,先后荣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区优秀共产党员,河池市优秀共产党员,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授予“中国科技扶贫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副职,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奖、广西区中直机关“定点扶贫先进工作者”、全国野外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11年获“广西特聘专家”,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当地老百姓亲切地叫他——“真扶贫”。

  他牵头在环江县思恩镇建立了一个4000多亩的科技扶贫示范区,安置大石山区97户513位贫困农民迁入,2011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40元,高于环江县和河池市的平均水平;他敢为人先,成功探索了“科研机构+公司+基地+产业”的扶贫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经他竭力联系争取,“西南岩溶山区综合治理集成与实验示范”项目、龙岩乡野马河综合治理项目等10多个生态项目在环江实施,项目总资金达1亿多元。他主持筹建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研究站,成为河池市人才小高地、广西水土流失与环境监测基地。他先后参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9个,出版专著1部,获授权专利1项。

  扎根毛南山乡的“真扶贫”

  扎根毛南山乡,倾心扶贫攻坚。奉献十八载。这是这个故事的三个元素。正是这样的元素,让这个故事流动着动人的音符,使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泛起感动的涟漪。

  故事的主角是——曾馥平,他的另一个称呼是——“真扶贫”。

  18年前,曾馥平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地处偏远、穷山僻壤的国家级贫困县——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致力科技扶贫。也许连他自己都未曾想到,这一来,就呆了18年!人生苦短,有多少个18年?这18年,是执着,是坚守,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以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光,谱写的一首动人心弦的奉献之歌。

  让我们以展开画卷的心情,慢慢展开他的故事。

    立志环江战“穷魔”

  曾馥平,1964年8月,出生于湖北天门市,1987年7月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工作。

  选择改变命运。1994年,得知将被选派到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从事科技扶贫工作时,曾馥平心里颇为踌躇。一方面,身处长沙这样的繁华大城市,不想离开家人,前往一个遥远、陌生得闻所未闻的地方工作;另一方面,又想用自己的才干去闯荡一番,干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几经思虑,他决定先到环江看一看,再作定夺。当年7月,来到环江木论乡顶吉村调研时,曾馥平震惊了:这里四面环山,难觅平地,农作物种在石缝里,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农民群众喝的是泛着黄绿色的坑渍水,吃的是稀可鉴人的玉米糊,住的是四面透风的茅草屋,一些五六岁的孩子甚至无衣蔽体,部分家庭整个家产折算起来只有寥寥数百元!而与顶吉村一样的贫困村,当时在环江的大石山区,并不少见。所见所闻让曾馥平感到心酸,更让他感到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沉甸甸的责任,他暗下决心:留下来,为改变环江的贫困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此,毛南山乡的大地上,多了一个热心扶贫人的身影。

  禅心竭虑助“造血”

  曾馥平初到环江时,广西的易地搬迁扶贫刚刚起步,无经验可陈。为积累异地搬迁扶贫经验,曾馥平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区科技厅、扶贫办、环江县政府共同协作,在距离环江县城3公里的思恩镇肯福一带建立了一个4000多亩的科技扶贫示范区,为日后开展大规模异地搬迁扶贫积累经验。曾馥平主动请缨,任项目负责人。

  作为农业科技专家,曾馥平深知,真正的扶贫不是“天冷送棉被,过年送大米”,根本之道在于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走出一条科学的产业发展之路。

  万事开头难。为做好示范区的建设、发展规划,曾馥平和同事们付出了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4000多亩的示范区都是荒山野岭,人迹罕至,长满荆棘杂草,每次上山都必须带上镰刀锄头用以开路。一次,曾馥平与同事谭卫宁进入杂草丛生的山地进行实地考察时,被重重摔伤,医院诊断为尾椎骨撕裂,应该立即住院。但曾馥平觉得,此时正是工作的最关键时刻,一旦耽搁,示范区的生产规划就会拖延,移民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到影响。第二天,他带伤继续上山工作,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留下了后遗症,至今其尾椎骨仍时常隐隐作痛。

  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1996年9月,环江县上南、下南、木论、龙岩等4个贫困大石山区的97户513名移民搬进了肯福示范区。

  为了让移民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曾馥平牵头组建了广西环江科环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示范区的基本建设及经营、开发管理。公司将土地分配到户,实行分户承包经营。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全部以贷款的方式运行,不搞无偿救济式扶贫。为解除移民后顾之忧,公司从土地开垦到种苗供应、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等,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实践证明,实验区的路子走对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示范区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20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到1998年底,示范区3700亩土地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了以水果、甘蔗、蔬菜等拳头产品为主的产业体系。如今的肯福,80%的农户住上楼房,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95%的农户建了沼气池,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40元,高于环江县和河池市的平均水平。

  曾馥平和同事们探索的“科研机构+公司+基地+产业”的扶贫模式不仅带来了“生态扶贫”的新理念,而且为环江县乃至河池市推行大规模环境移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良好借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赏。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