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依靠改革破解环保难题 臭水沟变身湿地美公园

环保督察整改见成效|来源:新华网2017-03-01 19:12:00|网络编辑:李惠惠

\

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俯瞰图(2016年12月31日摄) 新华社发

\

河道两侧的连片植物除了打造美丽的湿地景观外,更是重构人水和谐的生态“海绵体”。记者 赖有光 摄

据新华社南宁2月28日电(记者 刘伟 向志强)一边是由绿树红花组成的层层梯田,一侧是成片的美人蕉、朱槿等花田,穿流而过的河水中小鱼欢游,凉亭、水车和人造瀑布更添了几分生趣……虽然是工作日,但位于南宁市快环边的那考河湿地公园游人不少,还有专程乘车来此散步的孕妇。

“真没想到,仅仅1年多时间,多年的臭水沟就变成了美丽的湿地公园。”站在公园大桥上看着桥下清澈的河水,在河边居住了几十年的退休人员梁静感慨地说。一同前来游玩的朋友正在旁边各种“凹造型”。

那考河是南宁内河竹排江上游两大支流之一。以前,河道沿岸有40个污水直排口,水质多为劣Ⅴ类,极大影响了下游竹排江、南湖的水质,加上垃圾及施工弃土堆放挤占河道、行洪不畅,经常造成上游内涝。

谈到内河整治难题,南宁市“海绵城市”与水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彭奠安有着深切感受。“受限于资金和治理技术等因素,以往内河水环境整治只能分段分期推进、分项目招标,建设和管理也脱节。”他说,最后往往是投入大量财力仍无法有效改善水质,给人一种“前功尽弃”的感觉。

2015年,南宁市成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又恰逢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行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经仔细调研和精心准备,2015年3月,那考河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开工建设的水流域治理PPP项目。经公开招投标,北京排水集团作为社会投资人与政府方成立了项目公司。

针对以往内河整治中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那考河PPP项目首先就提出了“全流域治理”的创新理念。“6公里多的河道,从河道治理、两岸截污、污水处理到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等,全流域同步启动、统筹推进,实现‘一条龙’治水。”项目建设方南宁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希龙说。

对于政府方而言,PPP模式更让他们从长期以来繁忙的融资投资和建设业务中解脱出来,当起了“甩手掌柜”。

在这个项目中,政府与社会投资方签订了10年协议,两年建设所需的10多亿元的资金全部由社会投资方承担,建成后初期8年的运营仍由社会投资方负责。政府需要做的是,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按照此前确定的水质、水量、防洪等考核指标体系对项目定期监测考核,并按效果按季度付费。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政府从以前的‘建设者’转变为‘管理者’,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彭奠安说,减轻当期财政支付压力则是另一个现实的好处。

记者在那考河项目所在地了解到,目前项目已经投入试运行,河道两岸及周边片区的污水通过截污管道进入新建的污水处理厂,经生态净化后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排入河道作为补水水源。而河道两侧的梯田式、连片植物除了打造出美丽的湿地景观,更重要的是对沿河两岸的初期雨水进行吸纳、蓄渗和缓释、利用,重构人水和谐的生态“海绵体”。

今年3月,那考河项目就将正式投入运营。崔希龙已经做好了迎接“第一次考试”的准备。“我们已经提前聘请专业机构对水质等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完全达标。”他说。

现在,作为“海绵城市”建设和PPP模式的“双料样本”,那考河的治理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也正成为示范“样板”。彭奠安透露,下一步,在沙江河等其他内河治理中,南宁市也将推广那考河治理模式,确保今年底在建成区内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的实现。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