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台“三月三”非遗壮语戏剧广播剧《母爱》获热烈反响

新闻眼|来源:北部湾在线2017-04-13 14:40:00|网络编辑:张倩

  原标题:我用家乡话和你说——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三月三”非遗壮语戏剧广播剧<母爱>》

今年“壮族三月三”期间,由广西人民广播电台、靖西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壮语戏剧广播剧《母爱》(上下集),作为2017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特别广播节目隆重推出。该节目列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三月三”宣传报道方案。

南路壮剧《母亲》上集

南路壮剧《母亲》下集

壮语戏剧广播剧《母爱》依据现代小壮剧《母爱》改编而成,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路壮剧”的形式表现,全剧用壮语演播,其中唱腔和音乐多处用到即将消失的壮民族文化遗产南路壮剧、“末伦调”、“靖西八音”、壮族山歌小调等音乐元素,民族特点突出。

\

靖西壮博民俗团老艺人到广西电台录制广播剧现场

\

靖西壮博民俗团老艺人在演奏

\

母亲扮演者在深情演唱(左一)文艺创作室主任莫羡在旁监听指导(右一)

广西电台总编室文艺创作室编导先后3次前往靖西采风,经过持续半年多的策划、剧本创作、修改,最终定稿。该剧邀请了靖西市壮博民俗艺术团16名平均年龄60岁的老艺术家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间进行演绎,其中“靖西八音”传承人、“南路壮剧”传承人、“末伦调”传承人带着他们自制的即将失传的民族乐器,如田螺笛、葫芦琴、蛙皮胡等,原汁原味的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该剧于3月29日——30日在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和靖西市广播电视台中同步播出后,迅速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高度关注,得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有关领导高度赞赏,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壮剧精品;靖西市当地群众反响热烈,认为该剧制作精良,动听感人。

\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范易(最后一排右三)与《母爱》演职人员合影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简介

李西克简历

\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靖西八音传承人李西克在吹田螺笛

李西克,男,壮族,1950年3月15日出生,百色靖西市人,自治区非遗项目靖西壮族八音传承人。李西克自幼爱好音乐,八岁始学二胡,十岁登台演奏,经常参加业余壮剧团乐队演出,得到何圭山、黄裕生、秦洪昌等靖西知名音乐器乐老前辈亲身传授。1969年到靖西县文艺宣传队(后改称文工团)工作,担任演奏员,1980至1996年在靖西县文化馆担任器乐辅导员,1996年调入靖西县壮族博物馆工作,2010年4月份退休。李西克在文化一线工作几十年,积淀了深厚的靖西传统文化艺术底蕴,尤其擅长靖西壮剧、八音、末伦及民间小调的传统器乐演奏。1999年,李西克主持组建靖西民俗表演队,不断挖掘靖西壮民族传统文化,恢复了濒临失传靖西壮族八音演奏,把靖西壮族传统文化艺术活化石田间矮人舞、田螺笛演奏搬上舞台,使民俗表演队成为外界了解靖西乃至整个壮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1990年李西克被评为自治区群文先进工作者;1995年伴奏的《瓦氏祭旗》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二等奖;作品《马绿迎新娘》参加自治区文化厅举办文艺汇演获二等奖;台阁作品《瓦氏出征》参加广州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荣获银奖,并获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山花奖”;2014《靖西壮族八音》获第二届广西刘三姐民间文艺表演奖;参加2014年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展演《桂风壮韵》获成绩突出奖。李西克积极传承靖西壮族土乐器、壮剧、末伦、山歌、舞蹈、小调等传统文化艺术,为靖西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陆志伟简历

陆志伟,男,1947年1月出生,百色靖西市人,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路壮剧”的传承人。2007年2月于靖西市新靖镇崇德小学退休,现任靖西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靖西市山歌协会副主席、靖西市壮博业余民俗艺术团副团长。2008年10月,他创作的南路壮剧《瓦氏出征》参加广州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荣获银奖。

黄丰盛:男,壮族,75岁,靖西市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山歌传承人。

\

自治区“非遗”壮族民间小调传承人

蔡文献:男,壮族,68岁,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末伦调传承人。

\

广西电台记者采访自治区“非遗”项目末伦调传承人

张桂英:女,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春牛舞传承人。

\

广西电台记者采访自治区“非遗”项目春牛舞传承人

传承人自制的即将失传的民族乐器

\

葫芦胡

\

马头胡

\

土胡

\

竹笋胡

\

牛角胡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