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交还是为攀比? 大学生借贷背后是消费观失衡

广西新闻|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2017-05-10 10:14:07|网络编辑:李惠惠

为创业?为社交?还是为了攀比?广西部分高校学生使用贷款消费

大学生借贷的背后是消费观失衡

核心提示

近年来,校园信贷开始在大学校园流行,不少学生开始尝试使用该种方式来增加自己的日常花销,而这背后存在着不小的还款压力。在记者进行的一项校园调查中显示,21.43%的学生表示自己身边有人在通过校园信贷借钱。

1

大学生借贷面面观

借贷故事

借款3000元还款10000元,她不敢再碰校园贷

南宁某高校在校学生小林,去年年底为了购入iPad选择了使用校园贷款,尽管贷款数额不大,但小林仍旧觉得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并表示自己以后再也不会使用该种方法。小林称,她使用的校园信贷类型还是趋于合理的,要求10个月内连本带息分期偿还,但如果超过了期限,则要增加利息。为了在期限内偿还贷款,那段时间小林到处去打工赚钱:“当初买iPad的目的是为了放松,买了之后根本没时间玩。”

大学生阿青(化名)是大四学生,大二暑假,她和同学约定好一起去旅游,当时父母没有给予经济支持,在找同学、朋友借仍不够钱后,在朋友的建议下找到一位从事校园小额贷款的大学生,借了3000元终于凑够出游的旅费。

旅游回来后,阿青开始打工还钱,但由于花钱不太有节制,一直没有还清款项,逾期后接到对方电话被告知利息增加了才有所警惕。当她逾期3个多月时,需要还款近10000元,不知如何是好的她将情况告诉了家人,家长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替她还清了款项,这才算是结束了一切。阿青说,她永远都不想再接触校园贷款。

记者调查

近半大学生称,借贷是为交学费

4月28日开始,记者以“大学生和校园信贷”为主题,在南宁多个高校展开了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共有84名,其中,在“对校园信贷的了解程度”一项调查中,26.19%的学生表示没有了解过,47.62%的学生表示了解程度一般,25%的学生表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19%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在“是否了解使用信贷所带来的后果”一项调查中,52.38%的学生认为后果不好,还款压力大;32.14%的学生表示如果贷款适度,还是可以还上的,15.48%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根据调查显示,34.52%的大学生表示,如果自己使用校园信贷借钱,目的是出于投资创业;19.05%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旅游;47.62%的学生表示会用于交学费;32.14%学生则用于交培训费;7.41%学生则用于购买奢侈品;10.71%的学生会用于购买衣服等日常用品;15.48%的学生则表示会用于购买高端电子产品,48.8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此外,63.1%的学生表示,假如还款出现了问题则首先会向父母求助。

在南宁某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校园信贷兼职的学生罗安(化名),对于自己兼职一事不愿意向记者透露太多细节,只称在自己兼职一年多的时间里,有不少学生找他咨询过借贷一事。罗安说,只要在偿还期限内还清,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罗安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既然决定了借贷,就已经想清楚了该承受的风险,而且校园信贷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按时还款还是可以承受的。

法院案例

案件显示,借创业借款多用于消费

学生周某染上了赌博恶习,总想借钱翻本。在向同学借款未果后,周某找到了专门向学生提供小额信贷的黄某,以高利息借款3000元。“十赌九输”,拿到钱后又去赌博的周某根本无力还钱。随后黄某将周某告上江南区法院,周某东拼西凑借了1000元,归还给黄某。该案审理后,法院认为双方约定的利息过高,但周某需向黄某偿还本金2000元及利息1000元。

判决生效后,周某无力偿还借款,也不敢将此事告知父母。因周某未履行生效判决,黄某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周某因此被列入失信黑名单,成为“老赖”。去年7月,周某毕业时,因为有体育特长,被某大型企业看中,但该企业在办理录用手续过程中,查到周某有失信行为,周某因此而未被录用。

据了解,近三年来,南宁市江南区法院受理此类校园借贷的案件近百件。这类案件一般均有借条,多数是以创业之名借款,但借款后多用于个人消费或偿还赌债等。且借贷数额不大,都是2000元到10000元之间的小额贷款,约定还款期限较短,多为1-2月。在利息约定上,很多通过巧立“服务费”、“手续费”的名目,规避法律对借款利率最高限度的规定。

2

你说我说校园信贷

据相关部门统计,区内近四成大学生月均消费超1000元,而2016年南宁市最低工资标准就是1000元。广西大学在读研究生陈先生认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伴随互联网成长,普遍乐于接受提前消费观念,现在网购平台的促销手段很多,还开发了透支功能,大学生若自制力差,很容易走上用未来的钱满足现在高消费的路子。

而让一些大学生家长担心的是,网络信贷手续简单,交易是虚拟化的,孩子用钱只是数字上的变化,没有真正从口袋里掏钱,没有实体感,这种花钱的感觉容易让孩子上瘾。

学校说

加强监管,学生也应提升自觉性

目前,广西不少高校开展了相关的宣传和监管工作,倡导学生合理消费,拒绝使用校园信贷。

广西大学近年来一直在开展拒绝使用校园信贷的宣传活动,除了在校园里拉横幅、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外,学校每个学期都会针对各个学院的学生消费情况进行排查,截至目前为止,该校还未有个别极端的案例,但根据学院的情况反映,有不少学生曾使用过小额贷款,借钱数额在几百至几千块之间。该校学工处表示,遇上这样的情况,学校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醒,并督促其尽快在期限内偿还款项。

广西师范学院则在各个二级学院分别设置有学生舆情信息员,一旦发现有学生陷入了校园信贷的陷阱中,就会根据相应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处理。此外,学校还曾邀请法律学的老师进行讲座,就校园信贷、校园消费所折射的法律知识,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在讲座中,不少学生曾就自己对于校园信贷的困惑进行咨询,也有一些已经使用校园信贷的学生前来咨询应对的办法。广西师范学院宣传部称,很多学生对于校园信贷的警惕性仍旧不高,希望学生能够提高警惕性和自觉性,一旦发现有人接触自己推销校园信贷,应该马上拒绝并和学校反映。

专家说

校园信贷背后是消费观失衡

广西师范学院的邓老师告诉记者,进行校园信贷的大学生并不都是贫困生,有些家境不错的学生在网上借贷,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消费,如购买一些名牌衣物,新潮手机等。

南宁市空中家长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苏倡指出,大学生使用校园信贷的背后,看似是对物质的追求、消费心理作祟,其实是从小家庭教育的缺失。苏倡称,父母在孩子幼年时,较为专注于孩子的学业、特长等多方面的教育,而在理财、消费方面的教育意识较为淡薄,一些家长甚至会认为,只要让孩子快乐,多给点零花钱、多为孩子花点钱也可以,这种观念造成了孩子的消费意识不高,理财观念不强。

此外,有些孩子上了大学后,因为缺少了父母的监管和约束会出现花钱大手大脚的情况,家长发现了最多就是教育几句,“一些家长甚至会认为,孩子的消费、理财能力在进入社会工作后,自然就会形成,这样的观念太荒谬了”。

苏倡称,大学生使用校园信贷,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如在恋爱时,男方为了向女生表示大方,而借钱购买一些高消费物品给女生,又如身边的朋友都使用iPhone,出于虚荣心也会想要购买,“这种消费心理最终会让大家越陷越深,最终陷入深渊。”苏倡指出,大学生应该调整好自身的消费心态,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做好大学生涯的规划,自己要在大学做到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消费只是大学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要让消费成为自己生活的主流,而应该让消费成为生活、学习的助力者。

国海良辰时投资学院副院长李昕则指出,上了大学后,不少学生会对投资理财感兴趣,有的也会选择校园信贷这一方式进行投资,但该种方法的风险成本高,他本人并不支持该种方式。李昕认为,大学生是低收入人群,其自身没有经济能力和偿还能力,如果要学着理财,应该从储蓄开始,去银行办一张储蓄卡,将每月节约下来的零花钱、获取的奖学金等存入。如果学生本人打工,则建议将打工的钱存一半入银行,剩下一半则用于犒劳自己,等进入社会后,这笔钱可以助力自己找工作、生活。

3

友情提醒

这样的校园信贷,别碰

近三年来,南宁市江南区法院就受理校园借贷案件近百件,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导致在校学生极易掉入非法网贷的陷阱。

南宁市江南区法院提醒学生们,校园信贷是索取特别高额利息的贷款。校园贷的放贷者善于利用借款人的诸多弱点,要求借款人在借款时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如学生证、学籍资料、家人、同学、老师的联系方式……这些项目加起来有10多项,覆盖了借款人的整个朋友圈,如果是女学生,可能还要加上裸照和裸体视频等。这么多信息被放贷者利用起来,足以让借款人受其宰割。

校园信贷催款的方式也很多,网传的催款“十步曲”是:给所有贷款学生群发通知逾期;单独发短信;单独打电话;联系贷款学生室友;联系学生父母;再联系警告学生本人;发送律师函;去学校找学生;在学校公共场合贴学生欠款的大字报;最后一步,群发短信给学生所有亲朋好友。而实际上十步到了第四步,很多人就要被迫面对催款方的压力了。

此外,江南区法院还指出,尽管大部分高利放贷行为都是非法的,但如果产生了纠纷,诉诸于法院,法院会按照双方的借贷关系、行为等进行依法判决,判决下来之后,无论是校园贷、裸贷的哪一方,均应当履行判决。如果法院判决借款人要还一定数额的钱给放贷人,借款人只要按照判决履行即可,不用担心遭受其他极端手段。而借款人不还钱时,放贷人只要到法院申请执行,法院的执行部门就会查询借款人的银行账号、微信财付通、支付宝账户、车辆、房产等财产信息,敦促借款人履行法院判决。

如果借款人拒不执行,法院行使强制执行权,强制划款、扣押、拍卖借款人的财产抵债。如果实在没钱,法院就会将借款人列入失信人员名单。这样的话,以后借款人坐高铁、坐飞机都买不到票了,还会严重影响就业。

因此,江南区法院有关人士呼吁,学生个人要树立好观念,向校园信贷说不。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必要去借校园贷?借了之后还不上怎么办?连累了家中父母怎么办?让上了年纪的父母帮着还债真的合适吗?……而最好的建议就是:能不借就不借,能不碰就不碰。(记者 黄占玲 通讯员 张海志)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