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广西电台《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摘帽”之问》

广播新闻作品|来源:北部湾在线2018-02-28 13:39:14|网络编辑:刘婷

\

\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摘帽”之问》

第一篇:水口镇的昼与夜

中越边境重镇、红八军的故乡、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级贫困县……这是广西龙州县长期以来给外界的印象。今年,龙州县计划啃下最后一块“硬骨头”,——完成30个贫困村、3.83万人的脱贫任务,成为十三五期间广西第一个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贴着“老、少、边、山、穷”标签的龙州县,率先脱贫的底气从哪里来?他们能如期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吗?近日,广西台记者蹲点采访,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系列报道《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摘帽”之问》,今天请听第一篇:《水口镇的昼与夜》。采制:广西台记者阳岌、范凡。

晚上八九点以后,龙州县水口镇的街道上几乎没什么人影,很久才偶尔驶过一辆汽车。最有人气的地方是夜宵摊。戴洁振的家就在夜宵摊后面的一排土砖平房里。戴洁振说,他很讨厌“贫困户”这个“帽子”。从广东打工回来,他的目标是致富,而不是“贫困户”。

(出录音):看到这里人家赚钱赚那么多钱,我回来都迟了。(记者:当时他们是做什么赚钱?)做互市啊,之前互市很多农副产品都可以做。特别是我表弟还有我那些朋友,他就跟我说,表哥你还在广东待干嘛,你还想打工,你来帮我打工,我给你3000块钱一个月。(录音完)

戴洁振口中的“互市”,指的是边境互市贸易。水口镇位于龙州县西端、我国与越南交界的边境线上,水口口岸与越南驮隆口岸仅一河之隔。在龙州县,边民通过互市贸易进口商品,每人每天价值人民币8000元以下的,就可以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戴洁振说,他要“靠边吃边”。去年旺季的时候,他最多的一天联系了六七百个边民来拉货。

(出录音):一天有五条柜,大概达到一百多吨。那时候忙得不可开交,电话我都没停过。那天600多个(人),挣了6000。(记者:其中一个人,他这一天能挣多少钱?)如果有车的话就挣多一点,勤快的话,有时候一天能挣到500。(录音完)

一天能挣五百块,互市贸易到底有多红火?第二天早上,记者来到水口口岸边民互市点。与夜晚寂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天的水口镇热闹非凡。开市的时间是上午九点,但七点不到这里已经有不少车辆在门口排起了长队。

【出录音 压混 汽车声】

距离九点还差几分钟,看到互市点大门已经打开,排队的边民一脚油门就冲了进去,几百辆车鱼贯而入。到了九点钟,已经有装完第一车货物的边民开车离开。

在这些从事边贸运输生意的人中,就有水口镇独山村那隘屯的贫困户农云鹏。过去,农云鹏家一直靠着几亩甘蔗地为生。孩子考上了大学,本是好事,但每年学费需要的一大笔开支,让他一度愁眉不展。后来,农云鹏也打起了“靠边吃边”的主意。

(出录音):政府有优惠政策,贷(款)三年之内不要利息的,所以我又贷得买了一辆差不多三万多的微型汽车。在这里拉互市增加一点收入。不要三年,一年到两年我就还得这个本钱了。(录音完)

农云鹏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这么有底气。下个月,他们一家还要从村里的老房子搬出来,住进位于水口镇共宜新区的新家。按照每户自筹不超过一万元,每人自筹不超过两千五百元的补贴标准,水口镇政府动员贫困群众搬迁到共宜新区。像农云鹏这样的三口之家只需要交7500元就可以住进一套75平方米的新房。水口镇镇长左涛

(出录音):门窗都装好,水电入户,有简单的装修,十月底交钥匙给他,交钥匙时候就可以入住了,这就是‘交钥匙工程’,让他们过来简单的搬家具就能够实现入住。共宜新区也是致力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边贸扶贫+稳边固疆”这么一种模式,一个是解决贫困户他的住房问题,第二个方面是解决贫困户搬迁过来之后真真正正能够增收致富,对我们稳边固疆来说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录音完)

当地引导成立边贸互市互助组或合作社,边民可通过边贸运输、装卸货物、进出口代理等获得多重收入。目前,龙州县共有221个互助组,1.56万边民参与边境互市贸易,人均每月收入1600多元。龙州水口口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赵华

(出录音):互助组当天的互市贸易获得的利润,他们拿出一部分来作为边民当天的红利分配。就等于我们现在海关这个申报机制就等于是边民的提款机一样,每天他来按下指纹填报一下,然后委托运输工具把他的商品运过来,通过海关的查验ok,他就获得20块钱红利了。(录音完)

现在,戴洁振和农云鹏都有了新的打算。农云鹏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多了一个收入来源。而戴洁振则希望组织起一支扶贫车队,让更多贫困户跟他一起致富。

(出录音):要脱贫,给政府不要负担那么重。(录音完)

第三篇:第一书记的喜与忧

系列报道《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摘帽”之问》,今天请听第三篇:《第一书记的喜与忧》。采制:广西台记者阳岌、范凡。

龙州县驮江村有242户贫困户,在今年的脱贫计划中,还有216户需要完成脱贫。对于这个以种甘蔗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小村庄来说,这个脱贫任务并不轻松。想到这个数字,驻村第一书记张军民就发愁。

这天一大早,天气很闷热。眼看快要下雨了,张军民急匆匆地赶往贫困户农荣辉家里。农荣辉住在山上,离开公路还要走很长一段土路。下了雨,土路泥泞不堪,但张军民没有放慢脚步,最近雨水比较多,他有些担心农荣辉养的鸡生病。

【背景音 鸡叫 压混】

(出录音):最近咱们养的这些鸡怎么样了,就是贵妃鸡?(农:好点了,没有病了。)张:大概有多少只呢?(农:现在我还没有数过。)张:差不多20多只吧,就是留的种。(录音完)

去年,农荣辉在张军民的帮助下成立了合作社,利用自家的山地建起鸡棚和牛棚。今年肉鸡市场有了变化,农荣辉去年养的品种卖不上价格,比他更急的是张军民。

好歹也是北京保险公司的高管出身,张军民想了想,让农荣辉赶紧进了贵妃鸡等一批新品种。山上雾水多,张军民怕农荣辉养不好,自己也下了不少功夫去学习。

(出录音):小棚养鸡必须高架,原来架太低,高架必须得两米。(建了)两米以后把鸡苗放在上面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让它熟悉上面以后让它上架,这样的话成活率就会大大提高。(录音完)

在驮江村,张军民每天在村里的各个屯转悠,每次到一户贫困户家,他就发愁,怎么帮他们找到出路?他发现,不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家里土地太少,靠种植甘蔗赚不了多少钱。除了种甘蔗,还能不能做点别的?

在张军民的带领下,去年驮江村成立了6个合作社,发展猪、鱼等养殖产业。虽然产业发展起来了,但产品销路问题难住了张军民。他决定,去问一问附近峡岗村的第一书记李国兴有什么好办法。

刚刚从南宁卖完土货回来,虽然风尘仆仆,但李国兴笑容满面。一停好车,他就带记者参观起了村里合作社的产品展示室。这里摆放着养生保健酒、各种口味酱料等琳琅满目的产品,都是这些年峡岗村多种产业并驾齐驱的“成绩单”。

【出录音 压混  介绍产品】

作为自治区公安厅派驻峡岗村的第一书记,李国兴说,自己现在越来越像个“生意人”。

2012年3月,自治区公安厅派驻峡岗村的第一书记李国兴刚到峡岗村,经过考察,他发现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很适合发展菌类种植业。于是三个月后,由村两委带头,11个党员入社的樸矩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利用甘蔗渣、枫树叶等资源发展菌类生产,按股份进行分红。李国兴告诉记者

(出录音):这几年来合作社发展很快,从原来11个社员股东发展到现在478个。(录音完)

合作社发展起来后,紧接着就遇到了销路问题。

李国兴把自己的苦恼跟其他驻村第一书记交流以后发现,农产品形不成规模、销售渠道不畅是大家在扶贫中遇到的共同问题。于是,他们决定抱团取暖,组建起了第一书记产业联盟,推行“第一书记+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模式,在组织、产业、销售上实行联合,共同打开销路。

(出录音):我们就整合很多资源进来,打造这个品牌。总共先后开发了米油酱醋系列的东西,完成的销售额是269万,给贫困户分红15万,集体分红是6万,其中留下来9万6作为继续发展的资金。(录音完)

如今,在以樸矩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已经有发展产业项目35个,主要包括食用菌、灵芝、无公害蔬菜、澳洲坚果、珍贵树种育苗种植,以及蔗海养鸡和龟鳖、肉蛇养殖等。2015年以来,龙州县第一书记产业联盟销售额已超4000万元。龙州县八角乡菊埂村逐木屯村民岑术萍

(出录音):给了我2000块钱的分红,给我的小孩上了学。帮了我大忙。(录音完)

李国兴说,在第一书记产业联盟的微信群里,大家有什么供求信息都会共享出来。当然,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并不满足于此。李国兴这次正是为推销联盟的产品而去南宁的。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在商场设置了产品展销,他把合作社的产品全“搬了”过去,希望能进一步扩大销路。

(出录音):我们广州还有体验店,深圳也有体验店,上海也有体验店。然后我们就路演,开招商会,有什么东西就发布,免费来品尝,吃完以后就下订单,我们就供货。(录音完)

第五篇:跑马洞的昔与今

系列报道《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摘帽”之问》,今天请听第五篇:《跑马洞的昔与今》,采制:广西台记者阳岌、范凡。                                  

在龙州县下冻镇的扶伦村板端屯,有一个叫“跑马洞”天然的溶洞,过去曾是“龙州八景”之一。之所以叫“跑马洞”,当地人解释说,是因为洞内宽敞,连马都可以在里面奔跑。这些天,当地村民正在洞前修建基础设施。村民梁文智告诉记者,30年前跑马洞也曾进行过旅游开发。

(出录音):那时我是(负责)导游还有安全的这种工作,拉电线(里面)没有什么,太暗了,售票也收不了那么高,就是几毛钱一张门票,就是想解决温饱问题。两三年以后就慢慢的淡了,没有投资商,那时真的很难搞。(录音完)

“难搞”,是那时候村民开发跑马洞的亲身感受,也是现在板端屯屯长梁伟东等人想要再次开发跑马洞时面临的问题。2016年,当地人以每年一万元的价格把跑马洞租给企业做储藏用,梁伟东说,对于跑马洞来说,这有点“大材小用”,但他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

(出录音):一年1万块钱,全屯人分了,买盐都不咸。那时候我很头疼,又没有钱修路。三四米的路面这么宽的话,一米肯定要超过一百块钱,你数一下,上几十万,对于我们这个穷乡僻壤来说,每个人出资的话肯定是拿不出来的。(录音完)

这时候,梁伟东想到了求助下冻镇党委书记黄雄和扶伦村的第一书记肖穆辉。他们给出的建议是,跑马洞可以搞旅游开发。黄雄告诉记者

(出录音):我就跟他们商量能否我们自己组成一个团队,把我们跑马洞的经营能够提升一个档次,把它们的功能扩大,我们的经营项目增加,这样也给我们的收入也是不断地提高。所以我们一拍即合,全村组成一个合作社,由梁伟东同志来领头,把这个事情就落到实处了。(录音完)

主意是拿定了,但实施起来却没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遇到的就是来自村民的阻力。合作社想要开发跑马洞,村子里开了几次动员会,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沉默着不表态。第一书记肖穆辉分析了一下,找出了症结所在。

(出录音):刚开始反对的话,他们是沉默的、不参与的一种模式的反对。当初参与建设的这些人看到他的后辈,这一代人来建设跑马洞的时候,他们就有一种担心。他们最大的一个阻力就是担心你们这一代人尝试这个旅游开发会重蹈他们的覆辙。(录音完)

怎么样才能说服全村人都同意开发跑马洞?梁伟东和肖穆辉一合计,决定带村民们出去看看,全村人自费到南宁青瓦房、美丽南方等地参观。而这次经历,让有些一辈子都没有出过龙州县的村民们记忆深刻。板端屯屯长梁伟东

(出录音):扶贫先扶智吧,给他们洗脑先,带他们到其他地方其他景点去看人家,人山人海,给他们有信心。你一年的甘蔗、我们全屯人的甘蔗你收得多少?给他们算一下。那天回来都觉得不疲劳,回来的车上两百多公里都是谈论这个事情。(录音完)

终于,在政府的扶持下,跑马洞前的公路修通后,全村人统一了意见,集体出资入股合作社开发跑马洞。正是用人的时候,梁文智赶紧打电话叫他两个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回来帮忙。

(出录音):我也叫他回来帮建设,以前他还犹豫,他还跟我说,曾经你们不是做过了,老爸,现在你又搞起来,以前不是失败了?(我说)可现在不同了,我就把我的两个儿子叫来了。(录音完)

在梁伟东的规划里,跑马洞要建成一个景区,除了内部环境需要修整外,外部的停车场、餐厅、步道也是“一个都不能少”。可这时候,现实的问题又出现了。

(出录音):全部想是政府拿钱过来帮我们开发,都是想一分钱都不出。有人都是这样说,政府干嘛也不帮我们做点什么,还让我们筹资那么多钱?有些人也有这种观念。(录音完)

今年春节,跑马洞试营业了一个星期,短短几天就有1500多人次的游客量和10万多元的收入。看到了开发旅游的好处,原本还半疑半信的村民们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参与跑马洞的建设。小组长梁毅手中拿着几本签到本,上面记录着每一个村民上工的时间和签名。

(出录音):谁到位了就钩起来,谁不到位就打叉,然后到我们收工的时候就每个人都签名。没人迟到的。全屯60多户分了六组,每个人都很上心。(录音完)

尽管现在村民们建设跑马洞,并不能及时拿到工钱,只是暂时记在账上,等跑马洞正式开放盈利后才能发给大家,但对于跑马洞的未来,每个人都显得信心十足。村民梁克涛

(出录音):现在刚起步,肯定是艰难一点,不管做什么事情,刚开始肯定是辛苦一点了以后就慢慢会好起来。(录音完)

跑马洞的开发,寄托着板端屯的村民们对脱贫的希望。今年十月,跑马洞将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梁伟东和村民们自信地说,他们要让跑马洞再现辉煌。

(出录音):尽量把我们这个跑马洞、把我们公司壮大起来,客流量多,有钱赚就ok了。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们广大股东全部人的心愿。勤劳不一定致富,不过你不勤劳,肯定致不了富,现在是‘吃脑’的时代。不靠脑筋吃饭,光靠力气,蛮干也不行。(录音完)

记者手记

在龙州蹲点采访的九天时间里,我们真实触摸到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加速脱贫的脉动。从“靠边吃边”,走出 “易地搬迁+驻守边疆+边贸扶贫”的路子,到借助外力,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延伸通向外界的致富路,再到村民不等不靠、愈挫愈勇发展乡村旅游……一个个鲜活的脱贫样本,让我们找到了龙州“摘帽”之问的答案。啃下最后一块硬骨头,跑好脱贫攻坚最后一棒,龙州县正在奋力冲刺。我们期待,冲刺的脚步更加稳健、踏实,直至到达脱贫摘帽的终点!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