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广西电台《“穷山窝”搬出的“城里人“》

广播新闻作品|来源:北部湾在线2018-02-28 13:57:28|网络编辑:刘婷

\

“穷山窝”搬出的“城里人”

——平果县“第一家长”扶贫工作日记扫描

(出《直播广西》版头)

主持人:最近,平果县的各个楼盘小区,迎来了一批新的“客人”,说他们是客,是因为他们的家,原本都是在乡下的“穷窝窝”,祖祖辈辈农耕而作,守着一方旧土,背负着“贫困”的重担。但如今,这群“乡下客”,摇身一变成了这些新房的主人:全家人住进了商业小区、孩子在县城顺利入学、大人们都相继找到了称心的工作。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近日,广西台记者蔡健、苏文超、姚莉、裴文鹏来到平果县,翻开当地扶贫“第一家长”李金飞的工作日记,寻找答案。

日记:

2016年6月21日,农历夏至。今天起,我的身上多了一个新身份——扶贫“第一家长”。也在这一天,我结下了自己的新“亲戚”——余容先一家。夏至代表着炎热将至,跟随着炎热到来的,还有未知的扶贫路。忐忑不安,就是我此刻心情的最好写照。

正文:

(雨声,压混)成为“第一家长”不久,李金飞冒雨来到余容先的家,当时的情景让她毕生难忘——一栋住了几十年的泥砖老房子,在大雨的侵袭下外墙剥落,地上淌着漏进的雨水,屋里住着祖孙三代七口人,其中还有两人是重病号。

(出录音):“当时他家人口比较多,7口人,只有两亩地,家里面有两个重病人,非常困难,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我看到他们这个情况,想给他们摆脱这个困境。”(录音止)

李金飞这个名字,常常会被人误会为男性,而她本人却是一个瘦瘦小小的南方女人,本职工作是平果县坡造镇中心卫生院的一名护士。在过去,“脱贫”这件事,似乎与她的生活八竿子都打不着。去年6月起,平果县选派了8805名干部到13600多户贫困户中担任扶贫“第一家长”,引导贫困群众精准脱贫。这项政策,把李金飞与余容先一家连在了一起,也让她瘦小的肩头多了一幅沉甸甸的担子。

同样领下脱贫军令状的,还有黄干平。她是平果县二中的一名老师,在没当“第一家长”之前,每日里最烦恼的事情,也莫过于学生的课业、孩子的调皮。第一次走进结对“亲戚”李孝龙家时,她惊呆了:

(出录音)“家里面很小,真的没有布局的,一进去就是一个大开间,以前基本没有弄卫生间、那种隔离的东西都没有。然后田地都是石头,只能种玉米之类的,水田是没有的,就觉得在这种环境生活确实是挺难受的。”(录音止)

李孝龙的家,在平果县太平镇壮烈村琴吉屯。一家五口人挤在几十年的老房子里,没有单独隔出的房间,个人隐私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个奢侈品。与窘迫相随而来的,还有疾病与贫困。

黄干平(出录音):“他老妈前年得了一场大病,本来家里面辛勤劳动还有一些收入,后来一场大病把积蓄全部都花光了。他们家没有水田,都是旱地。”(录音止)

严峻的现实,成为横在这八千多名“第一家长”面前的第一道坎。

日记:

2016年12月21日,冬至。刚刚就任“第一家长”的时候还是夏天,转眼这一年也快结束了。这半年来,我的扶贫工作并没有多大起色,不由得再一次怀疑自己的能力。今天过节,我带了点生活用品,再次走进余容先的家,听听他们的想法,讲讲政府的好政策。冬至,代表着寒冷将至。但是,在春天来临之前,总会有新的希望。

正文:

领下军令状之后,李金飞的扶贫工作,进行得举步艰难。

扶贫对象底子薄、劳动力缺乏、家里仅有两亩薄地,想依靠发展产业摆脱贫困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另一位“第一家长”黄干平也遭遇了与李金飞同样的困境。她试着帮李孝龙一家发展种养,先后尝试了种桑养蚕、养猪、养鸡等等方式,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出录音)“特别就是那次养猪那段(时间),我去看了好多次,真的挺不容易的,后来就做不下去了。他虽然没跟我说,但是我觉得真的挺难过的。因为投了很多的钱进去,花了很大精力,不成功。那时候我们也说想做‘以奖代补’政策,也没争取得下来。”(录音止)

寒冬来临,在平果县城,另外一群人也陷入了困境。

(出录音,压混)那时候库存量比较大,资金周转比较困难一点。

说话的这个人,叫蒙昌喜,平果县现代商业广场董事长。说通俗点,他是一个房地产老板。2016年,平果县房地产开发达到了顶峰,小小的县城里居然汇聚了55家房产商,与之成反比的,是日益萎缩的市场需求,全县库存面积最高时达62万平方米。怎样消化这么大的库存,成为摆在政府与开发商面前的一道难题。

蒙昌喜的楼盘共有1300多套房,没卖出去的库存房就有五六百套,占了将近一半。房子卖不出去,后续的建设根本就无从谈起。那段日子,蒙昌喜过得有些焦头烂额(出录音)我们库存多,你不卖出去,资金就紧张一点。项目还没有建完,如果没有资金,我们现在建还是困难。(录音止)

家徒四壁的贫困户、一筹莫展的“第一家长”、担忧库存的房地产商,这看似没有太大交集的三类人,在2017年新年来临之际,共同迎来了新的转机。

日记:

2016年12月30日,元旦前夕。我收到了一份最好的新年礼物,县里出台了一个好政策:帮助协调存量房,让贫困户分散安置进城,他们把这种新模式叫做“易地搬迁+去库存”。我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个好政策宣传给余容先一家,说服他们,搬进城里。我能成功吗?

正文:

李金飞口中的好政策,正是平果县的一个创新之举。

2016年,平果县扶贫搬迁工作与房地产双双遭遇“瓶颈”:一方面是想进城的贫困群众买不起房子,一方面是房地产库存量越来越大。在这个背景下,平果县政府创新形式,以购代建回购房源,面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行分散安置。

它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对参与“易地搬迁+去库存”的房地产开发商,政府按每户1万元和每平方米400元给予税费补贴,同时以不高于8.5折的优惠回购房源;第二步,就是贫困户按照人均不超过2500元的标准自筹资金,剩下款项全部由政府整合资金给予帮助支持。也就是说,一个6口之家的贫困户,花一万多元,就能搬进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

显而易见,新政策要想顺利实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对此,平果县打出了组合拳。

平果县移民局副局长黄子君(出录音):“我们是整合上级补助资金和新市民购房补助资金来解决,最主要还是融资。我们县通过融资平台去融资,除了这个,还整合住建、扶贫、水利等部门资金。”(录音止)

有了财力支持,剩下的事情,似乎都能水到渠成。李金飞眼前一亮(出录音):“感觉这个(新政策)就是专门对我家来的。”(录音止)

不过,政策在没被贫困户接受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国家政策规定,贫困户易地搬迁,必须拆除旧房进行复垦,不能“一户两宅”。但是对于有故土情结的乡民来说,搬离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黄干平同样也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劝李孝龙一家搭上政策的快车(出录音):“刚开始我就要给他树立那种,要走出去才能改变命运的思想,刚开始他是挺犹豫的,我们就沟通多了。因为我们中国人都有这种情节,他再怎么穷、怎么苦还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老家”。(录音止)

只要投入少量的、可以承受的资金,就可以进城变市民,这听起来让人无比的心动。但面对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村里人的各种猜疑与不信任,更像一把沉重的枷锁,压在“第一家长”的心头。

黄干平(出录音):“因为他们是第一批,就觉得说会不会是忽悠人?说不定是一个形式,就签个字,并不会搬进去。或者是说,不会得到一个实际的房子,会有这种想法。”(录音止)

而李孝龙和余容先却有着更大的担忧(出录音):“(出来)怕找不到工,还有怎么生活?没饭吃,一下子出来,又没有种田种地。”(录音止)

想要打破这把枷锁,不容易,但是值得去尝试。“第一家长”们都暗自在心里卯足了一口气:哪里不通,我们就疏通那里。真金不怕火炼,是好政策,迟早会证明它的价值!

李金飞反复上门,做余容先一家的思想工作,多次领他们到新房子参观,描绘近在眼前的美好生活;黄干平则抓住李孝龙对孩子读书问题的忧虑,有的放矢,逐步打开了他的心房。

冰雪,正随着春天的到来,被慢慢融化。

余容先一家最终被李金飞的诚意所打动(出录音):“来这里看过,感觉比较好,比我们老家那里好。”(录音止)

李孝龙一家也看到了搬迁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出录音):“反正老家也是一个旧房子,拆就拆了。在老家教学方面没那么全面,我也想出来。我们那个屯有两个小孩,读小学的,早上两个人去(上学),走了差不多40分钟。那个露水打衣服,(身上)全部湿完。我就想,反正怎么样都不给小孩到上边去读。”(录音止)

作为第一批“易地扶贫+去库存”政策的受益者,李孝龙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二年7月,余容先一家也在县城落了脚。他们的搬迁,在村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出录音):“好多人都是一个看一个。他们刚开始都是观望的、很多人都是观望,后来真的搬出来了。自筹就一万两千五(百)块钱,政府补贴了这么多钱,得了这么一套各方面设施都很好的去库存房,而且(面积)也不小,111.08平方米。后来村里面那些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很多人都问我们第一家长说,以后还有没有这种机会啊?很多人还是受到了这种冲击。”(录音止)

在各级部门与“第一家长”的努力下,去年以来,平果县有900多户贫困家庭通过“易地搬迁+去库存”模式,从破旧的老屋中搬出,摇身变成了“城里人”。通过他们的搬迁,消化了房地产库存面积近10万平方米。这也让众多像蒙昌喜一样的房地产商尝到了甜头(出录音):“当时库存有五六百套,去困存180套。减轻我们企业负担,是一个最好的双赢。”(录音止)

在平果县移民局副局长黄子君看来,“易地扶贫搬迁+去库存”模式,实际上带来的多赢效应:(出录音)“通过这种模式,贫困户搬迁后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节约土地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缓解了我县房地产库存压力。”(录音止)

日记:

2017年7月16日,农历6月23,易乔迁。今天是个好日子,余容先一家终于告别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搬进了县城的新家。孩子们看到宽敞明亮的房子,一个个都乐疯了,满屋子跑。小区位置好,离医院和学校都近,他们一家子高兴,我也跟着乐。

正文:

余容先一家搬出来后,喜悦之情还没从脸上消退,李金飞就面临了一个新挑战,那就是孩子的读书问题。余容先的孙女余可鑫到了读小学的年龄,但是户口还没有跟着转过来,没有学校愿意接收,这可急坏了全家人。

李金飞(出录音):“因为如果她不能上学的话,他们又刚搬迁过来,怕他们住的不安稳,所以还是挺急的,因为做了好多工作他们才愿意来。”(录音止)

那段日子,李金飞不记得自己给学校和教育部门打了多少通电话,询问政策、说明情况,一门心思就想着早点帮孩子找到合适的学校(出录音):“就是一直在跟踪,基本上每一天都在想这件事情。”(录音止)

在大家的努力下,孩子终于被平果县第五小学破格录取,李金飞这颗悬着的心,也才放了下来(出录音):“后来我们就到第五小学说明情况,说他们是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后来领导也很重视,就录取了她。真的很开心。”(录音止)

解决了孩子读书的问题后,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摆在“第一家长”们的面前,那就是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只有找到工作才能“住得稳、能发展”。平果县政府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县里出台政策,成立了一个脱贫劳务服务公司,以此为平台,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开展定向培训。要求“第一家长”继续“一对一”跟进服务,结合搬迁对象家庭劳力、技术特长、创业意向等,为他们量身定制后续发展计划,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平果太照产业脱贫开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叶正泼(出录音):“我们一方衔接企业,另一方又衔接贫困对象,根据贫困对象的意愿,我们直接定向对接。对于县内的一些企业,我们之前跟他对接了,对于这家公司他现在需要哪些技能工人,每个岗位需要多少个人,我们都摸有底。”(录音止)

通过参加统一培训后签订就业协议,余容先的儿子和儿媳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李孝龙和妻子则学会了水电装修,每人每月能拿到三四千块钱的收入。如此一来,这两家人在县城真正稳定了下来。此前所有对于未来的顾虑与烦忧,也随之烟消云散。

余容先(出录音):“现在没有什么顾虑了,是政府还有我们‘第一家长’的帮助下,我儿子、儿媳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录音止)

李孝龙(出录音):“小孩教学的问题解决了,我们的生活处处都解决了,基本上稳定了,只要我们自己努力了,其他没什么了。”(录音止)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平果县计划易地搬迁3.05万人,其中“去库存”分散安置功不可没。

平果太照产业脱贫开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叶正泼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开发的“异地扶贫搬迁对象后续脱贫产业园”逐渐成形,明年4月即将投入使用,这让我们看到了参与“去库存”分散安置的异地扶贫搬迁群众无比清晰明亮的未来(出录音):“规划面积大约是一万五千亩,规划以后我们这边建设,怎么跟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衔接的问题:第一个种植、管护、农产品的采收,我们重点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务工,提供就业岗位;我们农民群众一辈子耕作,你要通过一种渠道让他们回归到土地,我们用统一的、一整片规模化的、现代化的示范区,不像是农村里面分散的方式。第一个提供给他们就业岗位,第二个有稳定收入,对于他们后续发展没有什么问题。”(录音止)

冬日的暖阳,照亮了平果县城的大街小巷。

(小孩子嬉戏声,压混)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余容先接到了放学回家的小孙女,牵着她的手,沿着美丽的市政广场,散步回家。

李孝龙凭着自己的手艺,为家人装修出了一个美丽舒适的家。(一家人吃饭交流声,压混)在一家人热热闹闹的饭桌上,他又接下了一单到首府南宁装修的活。小日子,一天天更有奔头。

转眼一年将要过去,李金飞的工作日志,又写下了新的一页:

扶贫,仍在路上;

生活,充满期待。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