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非遗传承人梁炳光:大苗山里的芦笙王

新闻眼|来源:北部湾在线2018-11-26 09:28:46|网络编辑:夏汝

BBRTV消息(通讯员 秦胜聪 唐莹) “芦笙一响好事来。”在融水大苗山,芦笙是体现苗家风俗文化的重要符号。芦笙吹起来好听,制作起来可不容易。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有一座巨型芦笙。它是融水献礼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作品,重100多公斤,高10.5米、底座近3米,被当地人称为“芦笙王”。他的制作者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融水苗族芦笙制作大师梁炳光告诉记者:“我叫我娃仔,3个儿子,5个女儿,我们一家人一起来做。

今年78岁的梁炳光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乌吉村岩板苗寨人。12岁那年,一位贵州芦笙师傅到村里上了一堂芦笙课,让他从此迷上芦笙制作。那一年开始,他从拜师学艺到逐渐成为芦笙制作名匠,芦笙成为他一辈子的坚守。梁炳光说,芦笙制作过程繁复,做一把小型的手握芦笙最少也要一整天。备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定音,至少要经历数十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弹片)要合适,不能松又不能粘,粘了不好,要慢慢做。太麻烦了,人家也不爱做。

不喜欢的人嫌麻烦,喜欢的却能潜心做精做细。在长年累月的摸索和实践中,梁炳光通过改良传统6音管笙,制作出9管、12管和17管的改良笙,突破了传统芦笙只能吹奏传统芦笙曲目的局限。他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今梁炳光已年近80,制作起芦笙也显得有一些吃力,他说,自己已经一手带出了30多位徒弟,并期待着更多人加入进来,传承芦笙制作手艺:“要一代教一代啊,这门手艺要得到继承。

60多年,2万多个日夜,7万多只芦笙,诠释着这位老工匠对芦笙的热爱和坚持。融水苗族自治县非遗办主任吴妹乌表示:“融水县制作芦笙的师父现在是越来越少了,梁炳光师父能坚持60多年,对传承民族文化、非遗保护工作都起到了榜样作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