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梅花奖将在南宁上演 这些戏剧你知否?

新闻眼|来源:北部湾在线2019-03-26 12:37:01|网络编辑:王琳

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将于2019年4月在南宁举行,4月12日至28日,南宁也将会开展梅花奖竞演的系列演出和活动,南宁市民终于可以在家感受戏剧界的“饕餮盛宴”了。那么,你对中国和广西的传统戏剧都有了解吗?赶紧来补补关于戏剧的小知识吧!

❀中国戏剧梅花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由中宣部批准,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戏剧表演类专业奖项。梅花奖由《戏剧报》(现为《中国戏剧》)杂志社发起,创办于1983年,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是中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中青年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发展戏剧事业为宗旨的艺术大奖。截止到2018年,梅花奖已举办28届,共评出涵盖京剧、昆曲等54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台湾地区的获奖演员681名。梅花奖被誉为中国戏剧表演领域的最高奖,获奖者都是各剧种的代表人物和骨干力量,为中国戏剧事业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评剧目

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

如京剧《战洪洲》、昆曲《牡丹亭》、豫剧《白蛇传》、川剧《目连救母》,又有新编历史剧,如京剧《春秋二胥》、越剧《团圆之后》、潮剧《李商隐》、壮剧《牵云崖》、琼剧《冼夫人》等。

现代剧目

豫剧《戈壁母亲》、话剧《谷文昌》和歌剧《白毛女》等。

这些中国戏曲,你都了解吗?

中国戏曲百花齐放,历久弥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戏曲剧种有300余种。《霸王别姬》《牡丹亭》《天仙配》……这些经典,你最爱哪个?

\

\

\

\

\

\

\

\

\

广西戏剧形式丰富多彩 多个剧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戏剧形式。据史料记载,戏剧艺术在明代时的广西已存在。清末民初,广西的戏剧文化发展到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据统计,广西有桂剧、彩调剧、壮剧、粤剧、邕剧、壮族师公戏、白话师公戏、平话师公戏、侗戏、苗戏、牛娘戏、牛哥戏、鹩戏(又叫勾嘴戏)、客家山歌戏、桂南采茶戏、鹿儿戏、文场戏、唱灯戏、毛南戏、丝弦戏等20个剧种,涉及语种、方言众多。目前,广西已经有多个剧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情万种 广西戏剧院宣传片

桂剧

\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地方剧种,用桂林方言演唱,原称“桂林戏”、“桂班戏”,主要流传于桂林柳州一带,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艺术。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2006年,桂剧艺术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代表作品有《七步吟》《欧阳予倩》《打棍出箱》《拾玉镯》《狮醒》《哑背疯》《打堂》《姐妹游春》《烈火南关》等。

壮剧

\

壮剧是广西壮民族的代表剧种。壮族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丰富的民间故事,民间说唱,舞蹈杂耍,民间音乐,喜庆庙会,给戏曲产生提供了条件。壮锦刺绣和麻栏建筑,色彩艳丽,造型别致,朴实,大方,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建筑才能,为壮剧舞台美术提供了依据。

2006年,壮剧艺术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代表作品有《歌王》《瓦氏夫人》《天上恋曲》《赶山》《宝葫芦》《金花银花》《羽人梦》《月满桂华江》《玉佩之谜》《叻》《百鸟衣》等。

彩调

\

彩调剧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2006年彩调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彩调俗称调子、彩灯、哪嗬嗨等,源于桂林农村地区的歌舞及说唱,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彩调极具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大多以地方方言为主,形式谐趣活泼,有“快乐的剧种”之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广西彩调剧《刘三姐》巡演全国,红遍大江南北。曾经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的民间调子,在广西桂北乃至红水河流域和左右江地区,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戏曲。主要代表作品有《刘三姐》、《哪嗬咿嗬嗨》、《龙女与汉鹏》、《三朵小红花》《二女争夫》、《隔河看亲》、《换子记》、《半夜拜菩萨》、《五子图》、《王三打鸟》等。

桂南采茶戏

\

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传入桂南,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采茶戏属“三小戏”,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

另外还有一些受彩调影响而出现的剧目,如《卖红线》、《卖水粉》、《斩柴得妻》等。后因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避难广西的粤班影响,采茶戏中后来出现了《倒乱鸳鸯》、《高文举》等大戏,总体风格发生较大改变,已不再是早年的采茶小戏。2006年,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邕剧

\

邕剧是广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习称为“广戏”、“老戏”、“五六腔”,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及越南、柬埔寨等国。它发源于湖南,属皮簧声腔系统,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且用邕州(南宁的古称)官话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将之定名为“邕剧”。邕剧扎根民间,在历代艺人的精心打造下逐步完善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唱腔、表演程式、演出剧目,在民间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深为南宁及周边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

邕剧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东南亚地区颇具影响力。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央领导多次观看《拦马过关》《泗水关》《五台会兄》等优秀邕剧剧目,给予高度评价。剧团在为越南、缅甸、柬埔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领导人和代表团演出时,也同样获得高度赞誉。邕剧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戏

\

侗戏,侗语称“戏更”,是侗族的戏曲剧种。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及周边侗族地区村寨中的侗戏,自1875年由贵州黎平县水口区传入,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改革,艺术色彩更丰富,感染力也更强。传统侗戏演出,演员穿侗服,佩戴侗族首饰,以侗语演唱。流传剧目有《陈世美》《生死牌》《梅良玉》等。

侗戏是一种依靠戏师师徒相袭、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自我保护十分脆弱。目前,侗戏面临戏师老化、后继无人、受众群体日益减少等濒危状况,急需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传承保护。侗戏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广西新闻频道、人民日报、广西戏剧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