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盛会擦亮“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

“云”集歌海|来源:南宁云—南宁日报2020-03-30 13:27:00|网络编辑:孟宪静

山歌声声唱盛世 鼓声阵阵传佳音

——“云端”盛会擦亮“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

受疫情影响,今年“壮族三月三”在“云端”开启大幕,“云端”相聚也精彩。“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一路走来,每年都有新气象。近年来,南宁市借助“三月三”节庆品牌,打造了诸如“壮族三月三”歌圩、马山壮族会鼓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品牌,在有力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同时,也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锻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曲曲山歌敬亲人

虽受疫情影响,今年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也如期而至,13个镇的山歌好手跨越地域,在网上拉起山歌,歌声汇集“云端”,处处皆歌海。

“武鸣被誉为‘中国壮乡’,山歌历史悠久,歌圩活动不断丰富,促成了如今繁盛的面貌。”武鸣区文化馆馆长余燕鸣介绍,武鸣官方已连续40年举办“壮族三月三”歌圩活动。原先的歌会演变为歌节,再延伸成为歌圩,经过长久精心打造,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历史最久的民族歌圩。

在今年的“壮族三月三”歌圩中,武鸣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沃柑采购商。在武鸣沃柑采购商定点接待酒店,来自成都的夏时科收到了一份酒店赠送的包装精美的五色糯米饭,悠扬的山歌声正从手机直播中传出来。“我已是第三年到武鸣采购沃柑,每次都不会错过歌圩活动。”疫情期间,得益于武鸣的沃柑流通政策,夏时科已在定点接待酒店免费居住多日,完成了近500吨沃柑的订单。“本以为今年没有机会赶上热闹的歌圩,但还是感受到壮乡人民的祝福,满载而归。”

近年来,武鸣区着力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除五色糯米饭外,武鸣榨粉、武鸣府城红糖制作技艺、高峰柠檬鸭制作技艺、灵马旱藕粉制作技艺等,均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每年的歌圩活动中,这些“非遗”项目尽皆亮相。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已成为一张闪亮名片,向世人展现着壮乡人的精神文化面貌。

会鼓文化展魅力

“听过马山会鼓声,才能体会什么叫磅礴、震撼,一面面会鼓已成为马山民族文化的符号,让我通过它认识马山、了解马山。”在南宁生活了10年的湖南小伙武朝前说。面对疫情,马山壮家儿女以鼓战“疫”,鼓足干劲、鼓足心志,创造欢欣鼓舞的美好生活。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马山“壮族三月三”活动采用“云游”方式,让游客在“云端”领略马山会鼓的魅力。马山会鼓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两代,使用的套具主角是鼓,配角为锣和跋。会鼓最初是驱邪逐疫、祈福纳祥的符号,随着时代变迁,马山会鼓有了更丰富的内涵。鼓声阵阵,一如春雷声声,敲来春雨润田野,敲来红土万物生,敲来生活甜如蜜,敲来城乡日新月异。

“如今的会鼓表演已不是古代单调的咚咚声,而是经过传承者的艺术加工,使会鼓表演鼓声有力洪亮、节奏整齐、点数变化多端,既震撼人心,又悦耳动听。”马山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会鼓表演作为马山的传统文化活动,已被正式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参与学习和表演的人数不断攀升。马山会鼓成为外界了解广西、了解马山的一扇窗口。

如今,马山会鼓的舞台越来越广阔,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比赛、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和节庆活动上,都能听见这磅礴的鼓声。

民族文化逐渐在世界舞台绽放光彩,马山人民的文化自豪感也在不断增强,生活面貌日新月异。如今,马山县不断深挖民族文化内涵,马山“文化四宝”正逐步走进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到马山来体验当地民族风情,感受民族文化,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记者 杨盛 胡明峰)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