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菜篮子”货足价稳

时政速递|来源:人民日报2020-06-12 20:40:17|网络编辑:罗娴子

“我把庭院前的空地清理出来,搭了两座小拱棚,种了西红柿、豇豆等,全部加起来,一年能卖8500元左右。”6月1日,洛浦县洛浦镇克尔喀什村村民阿布都沙塔尔·艾麦尔高兴地说。农家庭院里,蔬菜青翠欲滴;市场商超里,蔬菜货丰价稳。

我区各地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断压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打通市场供应最后一公里,保障了粮油、肉蛋禽菜等群众生活必需品充足供应。

蔬菜产业发展丰富“菜篮子”

“我把庭院前的空地清理出来,搭了两座小拱棚,种了西红柿、豇豆等,全部加起来,一年能卖8500元左右。”6月1日,洛浦县洛浦镇克尔喀什村村民阿布都沙塔尔·艾麦尔高兴地说。

走进洛浦镇,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庭院小拱棚,小拱棚里的菜,除了自家食用,剩余的可以出售,增加收入。

和田地区按照“一村一品”思路,引导各地种植辣椒、水萝卜、秋葵等,提升庭院经济效益,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南疆地区光热资源优势突出,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年,我区启动南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拓宽南疆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丰富全疆各族群众的“菜篮子”。全区按照因地制宜、市场引导和合理利用原则,引导南疆各地按常规蔬菜保供区、特色蔬菜优势区和冬春蔬菜适度发展区进行科学布局。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栽培品种、上市时间等,调优种植结构,逐步构建产能稳定、发展适度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

科技助力提升蔬菜品质

眼下,居民逛超市、菜市场时不难发现,我区各类蔬菜品质优、供应足、品种多、价格稳。

5月31日,在昌吉市佃坝镇土梁村蔬菜种植户杨卫东的大棚里,一筐筐蔬菜装上运输车,销往乌鲁木齐市友好超市。“到6月底,一座大棚能产出6吨—8吨黄瓜,收入2万元左右。”杨卫东说。

杨卫东种了22年大棚蔬菜,从4月初开始,大棚里的新鲜蔬菜陆续上市。今年,杨卫东的9座大棚首次引进熊蜂授粉技术,不仅缓解了疫情期间人工短缺压力,还利用生物防控技术提高了蔬菜品质,9座大棚将为他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

为保证蔬菜品质,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绿色健康的蔬菜,我区各地在集中育苗、绿色防控、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等方面铆足了劲。

5月31日清晨,博湖县本布图镇再格森诺尔村村民严伟就来到大棚里挖莴笋。集中育苗、上农家肥、绿色防控等措施,是严伟种植大棚蔬菜的秘诀。“我今年种了8亩莴笋,预计亩产量5吨以上,按照目前价格计算,仅莴笋一项可收入近4万元。”严伟说。

产销精准对接助农增收

在英吉沙县芒辛镇托万阿热麦里村,村民正在地里忙着抽蒜薹。“村里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蔬菜批发企业签订收购订单,合作社种植管理,农户用土地入股,年底享受分红。”托万阿热麦里村党支部书记王东风说。

为让农民种菜不愁销路,英吉沙县专门配备技术人员送技术进大棚,并统一按照市场价收购蔬菜销往各乡镇学校、机关单位以及周边县市,确保菜农种得好、卖得出,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蔬菜大棚一头连着居民的“菜篮子”,一头连着村民的“钱袋子”。为避免蔬菜滞销,促进设施蔬菜产销精准对接,我区鼓励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购销体系,开展庭院蔬菜等多品种小批量农产品购销,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蔬菜种植真正发挥助农增收的作用。(记者/拍热扎提·阿不都 盖有军 宋卫国)

【原文链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