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观察丨美国正在经历“冷内战”?

时政速递|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09-03 16:44:19|网络编辑:黄业钦

截至9月1日,席卷全美的反种族歧视抗议已经持续3个月,且仍有蔓延趋势。抗议示威让贫富分化、种族歧视等沉疴浮出水面,也让美国主流舆论开始重视社会撕裂的现状。

两个美国

“我们陷入了冷内战(cold civil war)”,《纽约时报》前专栏作家阿南德·吉里达拉达斯(Anand Giridharadas)日前撰文认为,党派争斗已经使美国分裂为“两个格格不入的国家”。

“两个美国”都视对方为美国的现实威胁。“双方都觉得自己掌握真理、自由与正义,都认为自己兑现了美国立国的价值观,认为自己能保护人们平安。问题是,我们已经成为一个几乎无法相互说服的社会,人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城堡里。” 吉里达拉达斯说。

在美国,打开电视、翻开报纸,“两个美国”就会扑面而来。同一个新闻事件,左右派媒体的报道经常针锋相对,视角和遣词造句的差异令人玩味。

\

△福克斯新闻标题:特朗普前往基诺沙骚乱现场,承诺帮助企业重建

\

△CNN新闻标题:在前往基诺沙途中,特朗普使用煽动性语言讨论示威游行,并抨击记者

记者在报道和采访中,也经常见证人们的对立。有人抗议警察暴力和社会不公,有人则视抗议者为扰乱社会秩序的“暴徒”。有人发起“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有人就发起“警察的命也是命(Blue Lives Matter)”运动以回应。

在最近的抗议活动中,先后发生的两起枪击事件推动这种对立进一步滑向对抗。

8月29日晚,极右翼组织“爱国者祈祷团”的一名成员在波特兰被人开枪打死。之后,网络视频显示,有抗议者当众宣称“今晚死了个法西斯分子,死不足惜。”在这起事件之前几天,17岁的白人少年凯尔·里滕豪斯在威斯康星州的基诺沙市枪杀两名抗议者,而他的辩护律师称,这名少年只是“一个在政府缺位时,挺身而出保护家园的民兵”。

\

△里滕豪斯(左)图自美联社

“冷内战”引热议

“冷内战”的说法并非今天出现。2018年,拉斯穆森的一项民调就显示,有31%的美国选民担心激烈的党争会在五年内引发美国第二次内战。2017年,保守派电台主持人丹尼斯·普拉格(Dennis Prager)声称,美国人实际上正处于第二次内战之中,尽管不一定是暴力的形式。2019年3月,报道过水门事件的记者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美国已处于“冷内战”中,而现政府正在越来越可能点燃“热内战”。

弗洛伊德之死引发席卷全美的抗议活动后,关于“内战”的讨论更加激烈,也更加具象。抗议活动为双方的不满提供了宣泄的渠道,不断发生的新闻事件也为双方提供了鞭挞的目标。

今年6月,美国保守派作家本·多梅内克(Ben Domenech)称,“白人抗议者跪下来,向暴民(mob)道歉,令人震惊和不安。” “‘废除警察’的想法如此疯狂……只有完全脱离现实的人才能直言不讳地鼓吹这个想法。”

曾任前总统布什演讲撰稿人的大卫·弗鲁姆(David Frum)则撰文讽刺保守派,“由于我们是两个国家,所以我们可以有两套法律和规则:一套用于朋友,另一套用于敌人。这就是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特朗普支持者认为在基诺沙的枪击事件中,枪手是出于自卫,枪手拥有必须受到尊重的合法权利,死者却没有,今年警察枪击事件的所有受害者都没有。”

两派立场高度对立,导致暴力、枪击事件频发。《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迈克尔·格森(Michael Gerson)指出,美国一些有组织的团体正在利用社会紧张局势推动可能演变成暴力事件的武装对抗。正如基诺沙市的一名激进主义者所说:“如果你们杀死我们一个人,我们就该杀死你们一个人。” 这是每个陷入武装冲突的社会的思想基础。

美国人的不安全感正在迅速提高,最直观的标志就是人们正在疯狂购买枪支。美国的枪支行业贸易协会“国家射击运动基金会”估计,今年三月到七月的枪支销售为850万支,比去年同期高94%。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有40%的购枪者是第一次买枪,部分原因是人们面临社会动荡和“内乱(civil unrest)”时,意识到需要自我保护。

\

△图自《华盛顿时报》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所谓的“第二次内战”并非以暴力的形式呈现,而更多是一种文化上的“战争”(Cultural Civil War),反映的是信仰的对立。

资深记者托马斯·里克斯(Thomas Ricks)2017年就曾在《外交政策》撰文推演过美国“内战”的演进,里克斯认为,随着激进主义和数字化宣传的增加,“第二次美国内战”更可能是一场不对称、非常规“战争”,不同于一百多年前南北战争的真刀真枪,而是围绕意识形态,通过数字工具展开的冲突。(央视记者 王逢治)

【原文链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