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已灭绝”到恢复种群 极度濒危物种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新闻眼|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2024-02-12 09:38:03|网络编辑:罗娴子

【新春走基层】

讲奋斗故事 听时代脉动——

从“已灭绝”到恢复种群 极度濒危物种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百色靖西市西南部的喀斯特石山季雨林中,活跃着一群珍贵的生灵——东黑冠长臂猿。它是仅存于广西与越南边境一带的全球性极度濒危物种。今天,我们就走进东黑冠长臂猿在中国境内唯一的栖息地,位于靖西市的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聆听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

“您已进入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请自觉规范您的行为,遵守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

上午8点,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界碑前,保护区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何翠袍和同事、村民集结完毕,准备进山进行例行巡护。东黑冠长臂猿被誉为森林中的歌唱家,它们有规律的鸣叫声也为生物学家研究人类语言的进化提供了素材。然而,由于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 20世纪50年代,东黑冠长臂猿一度被认为已经从中国灭绝,幸运的是,2002年人们重新发现了该物种。

“你看一路走过来都是牛羊粪比较多……这块地以前是开荒种玉米的。”

阴雨蒙蒙,一行人在湿滑的山路上行进,边走边查看周围林地修复情况。翻过壬庄乡大笃屯后山的垭口,他们来到谷底,一片小树林赫然眼前,这是长臂猿未来的口粮。何翠袍告诉记者,恢复栖息地需要种植东黑冠长臂猿的食物来源树种。

“这是我们栖息地恢复的点,刚种下去的,长臂猿吃榕属比较多,小叶榕比较好长。”

像这样的栖息地恢复点,保护区一共有11个。“保护区2011年就开始有做栖息地恢复,人工种植这块是550多亩。”

第四次中越联合大调查显示,2012年以来,中越双方栖息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恢复面积共3000多亩,其中中国更新恢复2100亩,占比70%,中方在栖息地恢复方面功不可没。

9点,一行人来到第一个崖口——黄连崖,最陡处将近90度的石壁令人望而生畏。过去,巡山队员要手脚并用才能翻过山崖,几年前,保护区在这里安装了几段铁梯和护栏,大大减轻了巡山队工作难度。

何翠袍最后一个爬上铁梯,特地把梯子前的铁栅栏锁好。“我们拦起来,牛羊就上不去了,相当于这个崖把牛羊拦在外面了,对长臂猿挺好的。”

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任杨江说,放牧是最让保护区头疼的问题,邦亮自然保护区覆盖12个村, 2014年,当地政府给予几十户养羊户相应补助后,保护区开始全面禁止放牧,如今,虽然保护区内盗猎、盗采、盗伐近乎绝迹,但仍有村民偷偷把羊群赶进来,对此,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我们想引入一些非政府组织加入我们东黑冠长臂猿保护行动中来,从他们那里出一部分经费搞社区的产业,不养羊,然后养鱼也好,养牛、养猪或者搞种植的产业也好,也能致富。”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上午10点,巡山队员到达保护区中心区的监测营地。

喀斯特山林里,一曲悠扬的猿声二重唱久久回荡。保护区建立以来,通过科研建设、宣传教育、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栖息地恢复、巡护执法和中越跨境联合保护等多项措施,国内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已从发现之初的3群19只,增长到目前的5群36只。

【记者手记】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优良生态环境的赞誉,更是他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殷殷嘱托。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在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知高等植物9494种,野生脊椎动物1906种,目前,广西已建成自然保护地223个,保护了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44%的红树林湿地、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2023年,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72.4米的望天树,更是迄今中国岩溶地区发现的最高树,这都标志着广西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系统性得到了显著加强。

(记者黄婉、刘晓宇)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