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日记】“乡村夜话”架起干群“连心桥”

新闻910微信 2018-11-16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天气:晴

拿起笔写这篇《驻村日记》的时间已经是半夜11点45分了,虽然距离15日还有一刻钟的时间,但我还是想把时间定格在14日。因为这一天,我的又一个计划圆满完成了,按照工作队员吴朝江的话说,这样的活动以后还要多搞。而他口中的活动就是“乡村夜话”。

从11月1日晚上开始,者徕村“乡村夜话”遍访全村活动在伟朝屯拉开帷幕。我记得当晚讨论最热烈的一个话题就是:屯级公路挡土墙的费用究竟由谁来出?

伟朝屯“乡村夜话”活动现场↑↑

者徕村作为2018年的预脱贫贫困村,道路保障成为硬性指标之一。虽然从伟朝屯屯级路到农户家中达到0.8米的砂石路就算达标,但我们仍然为村民争取回了两条水泥路,希望大家出行更加便利。但随着工程进场施工,问题出现了,施工计划中并未包含公路挡土墙的费用,按照伟朝屯的地理环境,挡土墙不建设,水泥路根本无法开工,送到眼前的致富路搁置了。

在当晚的“乡村夜话”座谈中,村民们认为修路就应该包括此项费用,不应由村民自行承担。在这之前,也有个别村民跟我反映了这个事儿,经过与自治县扶贫、公路等部门对接,确定修路费用中的确不包含挡土墙的费用。听着村民激动的话语,我给他们一一作了解释,并讲解了道路争取过程中存在的难度以及自治县党委、政府给予的关怀。

渐渐地,几个喊得大声的村民,说话也降低了分贝,村民了解了事情经过,怨言也少了。看着村民逐渐地接纳了我们,我又大胆提出,由村民筹钱建设挡土墙。让我意外的是,在我提出后,贺昌龙等几个见过世面的年轻人马上应和起来,表示此方案可行。如今已经过去了近半个月的时间,队长岑有文今天打电话告诉我说,挡土墙已经建设好了,村民投工投劳,一共用了两万多块钱。

在为期半个月的“乡村夜话”遍访活动中,像伟朝屯这样的难题我们共为群众解决了20多个。与村民面对面坐在一起,聊聊家长里短、发展建议、种养规划,距离拉近了,老百姓把我们当做自家人,我们解释清楚政策,解开了百姓心中的疙瘩,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者徕屯“乡村夜话”活动现场↑↑

那利屯“乡村夜话”活动现场↑↑

还记得11月6日晚上,天空飘了小雨,气温也降得厉害,穿着卫衣的我有点瑟瑟发抖。七点半来到烘那屯队长家的时候还不见几个村民,由于住得分散,我心里琢磨今晚的会议可能要“泡汤”。但是过了不到十分钟,从路口处投来了一束束手电的光亮,村民们如约而至。我被大家的诚信打动,那晚的会议开得也特别成功,从扶贫满意度到新农合参保,从致富门道到村屯卫生,村民敞开心扉地说,我们也用心记录下每件事。会议结束后,看着一束束手电光照亮漆黑的村路,一个个花甲老人的背影逐渐消失在夜色中,我的愧疚感油然而生,相对于他们的信任,我做的还太少、太少了。

“乡村夜话”走进平合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早已深入千家万户。闲暇之余,看电视、上电脑、玩手机已成为人们的主要消遣方式。就连村干部有事通知村民,许多时候也是通过电话或微信。利用晚上的时间“唠嗑”,这样的场景感觉是很久远的事了。在经过近半个月的遍访过程中,看到原本老大难的问题一个个得到了解决,说明即便是在通讯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干部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依然是增进了解、推动工作的重要法宝。

那利屯“乡村夜话”活动现场↑↑

南拉屯“乡村夜话”活动现场↑↑

而这些天,我这个不敢走夜路的第一书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骑着二手摩托车走遍了全村10个寨子;村两委成员每晚放弃休息,跟着我们一起做“翻译”;工作队员吴朝江更是变成了“超级演说家”,每晚滔滔不绝地讲解各项政策。好在,我们的付出真正给老百姓办了些实事,而“乡村夜话”这条路到此并不是终点,而是下一个起点。

记者:刘晓宇

责任编辑:孟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