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让市民共享碧水蓝天

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2018-12-14

经过生态综合整治后的那考河从臭水沟变为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为南宁水环境整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黄维业  摄

今天的南宁,处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之美。这一幅幅自然美丽的生态画卷背后,既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也有南宁全市上下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付出的不懈努力。

南宁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在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

 顶层设计筑牢“生态屏障”

让绿色发展底蕴更加厚实

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王小东多次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深刻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增强“四个自信”,坚持“治水、建城、为民”的城市工作主线,着力推动绿城品质升级,凝聚合力、精准发力,努力推动南宁市生态文明建设上新水平。市长周红波亲临一线督导环保工作时,也多次明确要求,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抓好抓紧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坚持科学引领,规划先行,以一系列重大决策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南宁市先后出台《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8—2022年)》《南宁市环境总体规划(2016—2035)》等文件,科学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从源头守住生态红线;出台环境保护“一岗双责”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压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近年来市财政逐年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资金投入,用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领域。

南宁立足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明确“治水、建城、为民”的城市工作主线,坚持将治水放到重要位置。实施邕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工程,“百里秀美邕江”景观带展露芳容;深入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打造并推广“那考河治水品牌”,展现出“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独特生态魅力。

近年来,南宁市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通过立法保护大明山的绿水青山,同时加快推进西津、大王滩等湿地公园建设,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屏障。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契机,推进绿城品质提档升级,四季呈现“青山环城、碧水绕城、绿树融城、繁花簇城”的美景。

自从获第十二届园博会承办权以来,南宁市坚持因势因景建设南宁园博园,做到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现状植被,原有自然山水风貌保持率达43.4%,着力打造“生态的园博、文化的园博、共享的园博”。如今,南宁园博园已以崭新的姿态亮相,成为展示南宁市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靓丽窗口。

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

让“南宁蓝”成为绿城靓丽名片

如今,随手一张“南宁蓝”发到微信朋友圈都能获得无数点赞。这片令人心醉的湛蓝,凝聚着南宁人多年来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南宁市委、市政府将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把握,作为头号的民生工程来推进,坚决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

针对工业污染源,南宁率先在全区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禁售区,大力开展燃煤小锅炉整治;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率先在全区实施高污染汽车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限行措施,对在道路行驶的黄标车等高污染汽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于消纳场和建设工地的扬尘污染,南宁积极推动全市各消纳场及主要建筑工地抑尘设施逐步配套完善。

近年来,南宁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市民的“蓝天幸福感”明显提升,“南宁蓝”已成为城市金字招牌。经过一系列措施,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5年的88.8%上升到2016的95.1%,2017年保持高位,达到92.3%,在全区14个地市中排名第二。今年1—11月,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93.4%。2018年1—8月在全国16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19位,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5,“南宁蓝”成为常态。

持续攻坚治水难题

呈现碧水绕城秀美风光

穿城而过的邕江碧水,是南宁的母亲河,孕育着南宁千百年的文明,承载着南宁人浓浓的乡愁。近年来,南宁市以治水优生态、以建城促宜居、以为民为依归,启动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打造“百里秀美邕江”,把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落到实处。如今,邕江两岸风光旖旎,成为一幅生生不息的民生画卷。

南宁市还统筹推进内河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治水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治水、科学治水、系统治水”之路。

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PPP项目,引入全流域系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从河道治理、两岸截污、污水处理到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等,全流域同步启动、统筹推进,实现“一条龙”治水,从臭水沟变身为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项目建设中形成的兼具PPP、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多重示范意义的“那考河模式”,也为南宁水环境整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为将江河湖库管理保护责任落到实处,南宁市还全面建立河长制,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湖长组织体系全面建立,实现河河有人看、湖湖有人管。结合“互联网+”,率先在广西搭建河长制监督管理平台,实现“点一点检查河长履职,拍一拍上传河道问题,扫一扫查看治水动态”。

目前,南宁市正按照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整改工作要求,根据“一河一策、先试先行、全面推进”的基本思路,对全市黑臭水体再排查、再整治、再推进,全力加快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污水管网改造与建设等工作,同时持续巩固和提升已消除黑臭水体河段的整治成效。

南宁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常年保持100%。2017年,南宁市在自治区“水十条”考核中成绩名列全区第一。2018年4月,南宁市荣获第一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称号。

如今的南宁,水畅、湖清、岸绿、景美,织就了一幅“湖映青山,水绕绿城”的生态宜居景观。

向节能减排要效益

让产业在绿色中加快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南宁市赶超发展的最大优势。作为西部后发展地区,南宁市积极探索,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南宁市以生态促发展,在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方面迈出坚定步伐。南宁娃哈哈恒枫饮料有限公司通过冷凝水循环利用,节约了资源,节省了成本;六景工业园区以供热管网工程取代分散小锅炉,减少污染的同时极大提升了能源利用率;南宁最大的制糖企业南宁糖业坚持发展与节能减排并重,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发展路子……与此同时,释放绿色需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带动环保产业聚集。目前,南宁高新区涌现出博世科、鸿盛源等一批优秀企业。

南宁市以“生态+产业+人文”为导向,在维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打造生态旅游金名片。先后获得“中国特色休闲城市——养生休闲之都”“中国最佳休闲城市”“美丽中国生态旅游人文(休闲)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最美中国·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城市”“2016年度中国最美特色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大明山、龙虎山、马山弄拉、美丽南方、上林大龙湖等一批生态旅游景区和生态乡村成为旅游热点。2017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消费分别同比增长15.75、22.72%。优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在南宁,绿色发展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南宁市按照“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的总体部署,分阶段持续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活动,促进了农业提档升级、农村宜居建设、农民致富增收。建成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立了“村收—镇运—(片区)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新模式,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南宁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铁腕之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系统思维,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底线意识,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保护为先,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南宁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底色愈发亮丽。

(记者 杨盛 通讯员 刘茜)

责任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