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浓墨重彩描绘“山”的壮美

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2019-02-20

描绘“山”的壮美,是我市加快构建海边山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防城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十万大山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是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本营。市委、市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发展与保护并举,围绕“以山富市”目标,带领全市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防城港建设中浓墨重彩绘就壮美的新画卷。

让“山”更青翠

“防城港蓝”是防城港人引以为豪的靓丽名片。据统计,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防城港市收获了348个“蓝天”,优良天数比例为95.3%,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四年排名全区第一。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我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2018年,全市共完成营造林17.8万亩,连续9年稳定在15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0.17%、活立木蓄积量达2700万立方米,连续9年实现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双增;“美丽港城·生态乡村”村屯绿化专项活动全面推进,完成自治区下达的475个示范村屯和2989个一般村屯绿化建设任务;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40.2亿元,同比增长10.1%;林下经济产值达38.5亿元,同比增长13.9% ;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化”建设工作持续推进,连续9年无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发生;新建4个白鹭自然保护小区,白鹭栖息地保护设施不断完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创森40项指标已基本达标。

让“花”更娇艳

时下,金花茶花开正艳。金灿灿的花儿艳丽无比,惹人喜爱。

自去年底开始,防城区大菉镇那排村的韦晓峰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三天两头就在朋友圈里晒出金花茶的采摘、加工、销售等过程,引起众人围观。韦晓峰2008年开始种植金花茶,至今种有近20亩,今年大获丰收,收入可观。

在我市,像韦晓峰这样种植金花茶的村民就有几万人。截至2017年末,全市培育了40多个金花茶林下种植示范基地,累计发展人工种植金花茶6.5万亩,其中,防城区种植最多。截至2018年末,防城区人工种植金花茶6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金花茶人工种植基地。

金花茶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我市是我国金花茶的最早发现地和分布中心,位于境内十万大山南麓,设有全国唯一以保护金花茶资源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3万多亩,并拥有世界金花茶物种最多的基因库。金花茶产业是我市“金字系列”的特色产业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花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科学发展策略。去年5月,市委书记李延强深入防城区调研时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金花茶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商业利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要牢牢抓住品牌、技术标准、原产地保护这三大核心,充分释放金花茶作为植物界“大熊猫”的价值,以金花茶产业为主导,逐步发展形成种植、研发、加工、销售、贸易、旅游全产业链。

如今,我市金花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创新“保护+开发”发展模式,探索一条产业转型、绿色发展之路。当前,在防城区投资金花茶产业的企业就有10多家,其中,国家级现代林业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现代林业龙头企业2家。各企业、合作社等生产的金花茶系列产品有80多个品种,年生产、加工产值约5亿元,林农通过发展金花茶人均年纯收入超过5000元。

让“香”更浓郁

走进十万大山山区,到处可见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八角、肉桂林。每到春、秋采收时节,山区处处“八桂”飘香。防城港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加上有着300多年来的传统种植习惯,使这里成为我国八角、肉桂的主要产地之一,成为中国三大香料基地之一。

各级党委、政府对八角、肉桂生产积极引导并常抓不懈,八角、肉桂等香料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八角、肉桂已成为我市一大特色资源和优势。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八角、肉桂,八角、肉桂成为山区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目前,防城区有八角林面积62.56万亩、肉桂林62.82万亩,占全区有林地面积的47%,主要产品有大红干八角、桂皮、板桂、桂通等。防城区主要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逐步实现八角、肉桂等香料产品订单生产。据2017年统计,全区生产销售八角7213吨、茴油172吨;肉桂皮约13012吨、桂油559吨,产值2.4亿元,带动当地3万多农户参与八角、肉桂香料种植、生产、经营、加工。

相比八角、肉桂,沉香在防城港种植的历史并不长,是防城港香料的“新贵”。自2000年防城区大菉镇那排村的韦朝兰托人从海南引进沉香,并带动了附近村庄的农户种植,至今仅那排村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种植沉香成为当地群众发财致富的新途径。

围绕沉香,在政府的支持下,防城区大菉镇中港香国天下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那排村建立了沉香育苗基地和种植基地;防城港中港高科有限责任公司规划建设全国最大的沉香种植基地、建立沉香加工厂,正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有关沉香产品。在短短的十多年内,沉香已在防城港落地生根并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让“蔗”更甜蜜

上思碧波万顷的蔗海令人过目不忘。时下又到甘蔗收割的季节,蔗海飘散着浓浓的“甜”味。

1月28日,记者采访上思县甘蔗种植大户——思阳镇玉学村六黎屯黄新孔和在妙镇佛子村垌平屯零俊昌时,他们不是在去收甘蔗的路上,就是在地里收甘蔗。自去年12月上思2018/2019年榨季拉开序幕后,他们就一直忙个不停,因为当地农户排队等着雇他们的收割机收甘蔗。

“收割机收甘蔗得到农户的认可。我们为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从开票、收割、装车运输到厂实行全包,收费是90元/吨,而人工收费是120元/吨,1台收割机每天可收割60吨,为农户省时省力省钱又省心。”黄新孔说。

黄新孔、零俊昌均成立农机合作社,自己买有甘蔗种植机、水灌车及租甘蔗收割机,今年各自种有甘蔗100多亩,均大获丰收。

零俊昌笑着说,“今年甘蔗不倒伏,收获900吨,收入不错!”按照糖厂收购高糖蔗520元/吨、普通蔗490元/吨的价格来计算,零俊昌收入超过44万元。

甘蔗产业是上思县的支柱产业,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县8个乡镇及昌菱农场全部种植甘蔗。近年来,该县全面落实科技兴蔗各项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同时,致力于提高甘蔗收割的机械化水平,稳妥推行甘蔗机械收割,尽可能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甘蔗生产效能。2018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44.2783万亩。预计2018/2019年榨季全县入厂原料蔗超205万吨,比上个榨季增加15万吨以上。

让“村”更兴旺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和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四大活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

2018年,我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4710元,同比增长10%;乡村振兴战略“六大工程”和“两大行动”正在有序推进;实施“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取得实效;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火龙果、坚果、金花茶、牛古大力等特色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加快富硒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全市有机绿色产品产地创建面积达34.7万亩,“三品一标”绿色优质农产品达到38个,新取得3个富硒农产品认证,新增7个“广西名牌”农产品;全面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市启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自治区级示范区4个、县级示范区10个、乡级示范园45个和102个村级示范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家、中国最美乡村1个、全区休闲农业示范点 5家、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4家和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及示范点41家,初步形成上思县十万大山、东兴市大国门、港口区大东沙、防城区大南山等4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示范带,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收入7.5亿多元;推进82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已组建成立村民合作社,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3万元。(本报记者 黄少邓)

责任编辑:孟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