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传承与保护并行 留住瑶乡美丽

北部湾在线 2019-02-22

BBRTV2月22日消息(记者 吴清卿) 2015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由衷感叹“广西是个好地方!”并叮嘱广西的同志一定要保护好桂林山水,保护好广西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广西首批自治区级生态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用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的嘱托,率先试点绿色能源、生态立法,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转型之路。

傍晚时分,黄岭村龙大姐打开沼气烧火做饭。她告诉记者,这些年她家的沼气改建了3次,现在使用的是第4代沼气装置,能自动排渣,降低出料次数和难度,家里5口人做饭,用的都是沼气。

龙大姐:“平常就是用沼气煮饭、煮菜,自己有太阳能烧水。一个月我是下两次料,一桶就是40斤左右。”

30多年前恭城农村经济收入来源匮乏,农民上山砍柴开荒,导致植被萎缩水土流失,陷入土地越种越贫瘠的恶性循环。上世纪90年代初,恭城开始组织村寨封山育林,同时为解决封山后群众做饭的燃料问题,大规模推广沼气池。黄岭村就是最早建设沼气池的村子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黄岭村148户建有沼气池,入户率超过95%。整个恭城县建有沼气池7万多个,入户率接近90%。

恭城新街村委副主任龙峰介绍,经过沼气池处理的沼渣、沼液,还是农作物的优质肥料。

龙峰:“现在县里面在我们黄岭村弄了一个千亩的柑橘基地。沼渣可以种果树、种菜。(沼渣能够供到果园的肥料比)应该是50%这样。”

如今,黄岭村的村民靠种植水果富裕了起来。除了沼气池,村里还建起了3个生活污水处理点,能处理村中80%的生活污水,恶臭的污水经过微生物和人工湿地等环节处理,变得透明无味,可以用于农业灌溉。

建设广西第一批自然村屯集中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红岩村,则因地制宜,将污水处理点建在了观光滚水坝边,绿油油的人工湿地融入环境自成一景。不仅如此,红岩村还依托生态新村建设和村里的月柿园,成功把农业、旅游相结合。

村民朱培铭:“像我们划竹排、带游客去果园参观摘果都有参与进来。还有农产品的销售,我们本地的柿产品、桃胶等土特产。我们的旅游收入现在已经超过农业收入了。”

恭城越来越多的农民吃上了“生态饭”,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典范”“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荣誉也纷至沓来。同时,恭城还用活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地方文件,为保护绿色资源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恭城瑶族自治县人大法制与内务司法委主任委员陈超贤表示:“就是要我们青山绿水,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我们单独成为地方性法规的现在有3部,包括我们人大在本地通过的地方性规范文件有4部。效果很明显,过去光秃秃,现在一片片青山绿水出来了。而且我们老百姓在法治的环境下(更)自觉了。”

经过多年努力,恭城从立法治理、发展生态产业等方面“立体呵护”,为保护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增进民生福祉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恭城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47%上升到83.26%,林业用地绿化率96%,道路、河流、城乡居民点“四旁”绿化率均在95%以上。

责任编辑:孟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