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市“六个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2021-10-12

东兴市常住人口中有25个民族,其中有汉、壮、瑶、京4个世居民族。该市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六个融合”推动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和民族繁荣各项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党建引领与强基提质相融合。该市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融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政治生活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创新“党旗领航·电商扶贫”“互市商圈党建共同体”“1+N20+1”党建扶贫等模式,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主心骨。

——推动乡村治理与产业振兴相融合。该市聚焦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全力打造“传承文明、风韵独特、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国门东兴特色乡村新风貌,先后建成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49个,率先在全区实现“村村有示范点,镇镇有示范区”目标,建设完成基本政治型自然村113个、设施完善型自然村9个、精品示范型自然村2个,42个村和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两民”收入保持在全区前列。其中,京族人均收入超全国平均水平5000多元,人均GDP居全国前列。

——推动特色产业与兴边富民相融合。该市用好用活国家赋予的对外开放平台和政策等优势,支持边境各民族创新发展跨境贸易、加工、旅游、金融、电商、物流等“六大跨境产业”,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基础。近年来,“六大跨境产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6万多个,上下游产业链带动脱贫就业人数占该市脱贫人口的30%,增加边民年均收入达4万元以上。“跨境经济助力兴边富民”发展模式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周年59个经验案例之一。同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着力点,全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比例连续多年超过70%,其中社保、低保、0-3公里边民生活补贴等总支出从每月3000万元提高到8000万元。

——推动文化保护与品牌塑造相融合。该市全面实施《防城港市京族文化保护条例》,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族鱼露、京族服饰、京族民歌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京族哈节、独弦琴艺术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2人,江平镇巫头村被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每年开展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民族体育炫、边关骑行游等民俗文化活动,已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动的品牌活动。

——推动文明建设与生态卫生相融合。该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卫生城等创城活动为契机,以开展“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建设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八进”活动,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绿色村庄”4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2个、自治区级生态村13个、地市级生态乡村8个、“自治区卫生镇”2个、“自治区卫生村”13个,江平镇巫头村、江平镇氵万尾村、东兴市京族学校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东兴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广西兴边富民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推动平安建设与边境管控相融合。该市以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全面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16年以来,辖区无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沿边境一线建成了执勤点、哨塔、高清视频监控、巡逻(执勤)路桥等一批边海人防物防设施,实现了对北仑河边境一线的“打、防、管、控”工作的可视化智能化监管,形成“横向贴边、纵向到点”的边海防交通保障体系;反走私综合治理在全国首创 “段长责任制”,成立首个反走私联合指挥中心、边境烟草打私情报指挥中心;创新打击违法犯罪的“现代指挥警务一体化平台”“情指行一体化”工作模式,接报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故意伤害、绑架、非法拘禁、殴打他人等六类涉恶警情逐年下降,为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和民族繁荣创造了良好环境。

□ 林珑龙

责任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