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城老街里发现清代试馆石碑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2021-11-22

目前,玉林市公园城市建设背街小巷、口袋公园项目在有序推进。今年下半年,玉林市计划开工改造建设背街小巷项目421个、口袋公园项目33个,其中大部分项目分布在玉林老城区。日前,记者走访相关项目建设时,在玉林城区解放路朱家巷发现了一块清光绪年间的试馆石碑匾额,它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也是玉林会馆文化、崇文厚德历史的实物见证。

小巷里发现一块清光绪年间石碑匾额

正在建设的原第二电影院公园项目旁边是繁华的解放路,在解放路东段有一条小巷,名为朱家巷。当天上午,记者在朱家巷一段灰沙墙旁看到一口古井,古井旁边的残垣断壁上堆着一些青砖。在记者向过往居民询问这口古井和残垣断壁的历史时,从旁边房子里走出一位老人。她说,这口古井起码有100多年历史,“这里之前是一个大院子,大门青砖到顶,周边是高高的灰沙墙”。老人指着压在青砖上的一块石碑说,碑上有字,是院子原来嵌墙的匾额。

记者这才注意到,青砖上盖着一块石碑,字迹朝下。记者翻开石碑,打来井水洗去石碑上的污迹,这块长约1米、宽30多厘米、厚10多厘米的长方形匾额终于展露“真容”:青石表面微微泛绿,从右向左阴刻“三树试馆”几个楷体大字,右上角有“光绪壬寅年孟春月建”字样,左下角落款是“州背蒋懿坊、蒋可坊、蒋至坊裔仝立”,字迹清晰完整,整块匾额显得古朴沧桑。

这家试馆由当时玉林名门望族之一设立

记者就这块石碑匾额的相关信息咨询了市博物馆副馆长李义凡。根据这块石碑匾额上的文字,李义凡作出解读:这家试馆的建造时间是“光绪壬寅年孟春月”,也就是清光绪二十八年一月(1902年1月)。“仝”,意思与“同”一样,“仝立”即为“同立”,一般用于表示多人共同立碑,因此,“州背蒋懿坊、蒋可坊、蒋至坊裔仝立”的意思是这家试馆由州背蒋懿坊、蒋可坊、蒋至坊家族的子孙共同出资建立。

李义凡介绍,在古代,试馆是家族为子弟参加科举考试而提供的住宿、学习、休息的场所,一般设置在州县城或省府。“州背蒋”是当时玉林的名门望族之一,其族人不仅聚居在玉林城区的北面,还在玉林多个地方开枝散叶。因此,他们在玉林城里设立试馆,为家族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住宿、学习、休息的场所。

这家试馆叫三树试馆,何为“三树”?李义凡解释,“三树”可能是树立三德之意。所谓“三德”,出自《论语》,即知、仁、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通“智”,表达了家族对子孙寄予的厚望。

玉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李赢铭认为,这块石碑匾额当时应是镶嵌于建筑的墙面上。在玉林境内,遗存至今的试馆匾额屈指可数,这块石碑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也是玉林会馆文化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石碑匾额与有关史料记载相符

清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当时,玉林的考场设在学院署(今玉林市锡昂中学内)。而这块石碑匾额所属的三树试馆在解放路朱家巷,清代时,这条街道被称为“十字街”,位于考场所设的学院署南部。在今天看来,两者之间步行只需几分钟,对当时考生进出考试来说,十分方便。

记者查阅相关史料了解到,位于今玉林城区内环路的周氏祠、梁家祠,南观里的龙氏宗祠,南门陈、西街口的张氏大屋、西街文祠堂等,都是清代中晚期玉林各县乡就近院试设置的行馆。这些行馆兼具补习社、联络点、办事处、招待所等多种功能,全面为本族子弟的科考服务,反映了乡村百姓试图通过科举教育改变落后面貌和家族命运的强烈愿望。

现存的清光绪年间玉林城内地图显示,当时仅三树试馆所在的街道上,就散布着紫泉书院、藏书楼、宾兴馆、文庙、正学署、副学署等机构,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这次发现的石碑匾额,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密码。”李义凡介绍,这块石碑匾额与有关史料记载的情况相符,说明当时三树试馆一带为科举考试服务区,又因附近是考场,当时不同家族都会在这一带购置产业,做试馆、宗祠(书室),提供给参加科举童试的族人或其他考生住宿,现再发现试馆石碑,可见此地是玉林古代科举人文汇集之地。

是玉林崇文厚德历史的实物见证

千百年来,玉林仁人志士辈出,相望若林。他们的出现,离不开玉林崇文厚德教育传统的蕴育。

“州背蒋”设立试馆的做法,在当时玉林各大家族中似乎并非个别现象。自清代道光、咸丰以来,在围绕玉林十字街一带的老街古巷里,分布着多家宗祠、书院以及书籍文具店铺、食肆、旅馆等。其中,以清代道光年间于紫泉书院左侧(今玉州区玉城幼儿园内)建立的“鬱林宾兴馆”最为显赫。

宾兴馆可谓是家族试馆的“升级版”。李义凡介绍,宾兴馆是当时地方乡绅在官府支持下设置的助学机构,是清代玉林各地乡绅为资助本地生员参加乡试、会试而建的试馆。宾兴馆雄厚的资产和完备的管理制度,极大地激励和推动了当时玉林的科举发展。“鬱林宾兴馆”的设立影响深远,之后玉林各地相继建起宾兴馆机构,先后共兴建宾兴组织16个,有力地促进了清代玉林人文蔚起。

《玉林文化大典》中记载,以清道光九年(1829年)玉林始置宾兴馆分界,创设宾兴馆前185年玉林所中进士人数仅7人,而宾兴馆创设后的75年中玉林进士人数多达12人。同样,宾兴馆创建前,玉林中举人数为95人,平均每两年约中举1人;宾兴馆创设后,玉林中举人数为68人,平均每年约中举1人。这反映出建设宾兴馆之举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士子求学、考取功名的愿望和决心。因此,试馆、宾兴馆也被后人称为映射清代玉林民间捐资助学风气的一面镜子。由此可见,三树试馆的石碑匾额是玉林崇文厚德历史的实物见证。

玉林师范学院教授宋永忠认为,在当时,试馆、宾兴馆将兴贤育能的科举文化与敬宗孝祖的宗族文化巧妙结合起来,不仅有效地募集到巨额的科举公益基金,还积极地促成了地域社会各个大小家族之间的互动与联盟,充分彰显了民间创办科举公益的智慧和精神,其崇尚文教、兴贤育才的精神值得推崇。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如今,三树试馆、“鬱林宾兴馆”等都已不复存在。岁月改变了小巷容颜,而那块曾见证科举岁月里风起云涌的三树试馆石碑匾额,仿佛还在诉说着那些远去的故事。

责任编辑:孟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