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在北海绽放

广西日报 2021-11-24

北海市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世居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主要从外地迁入,全市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户籍人口4.09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2.26%。近年来,北海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突出主题、明确责任、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沿海开放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

目前,该市已培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家、自治区级示范单位9家,在全市96家市直(驻市)单位中,近60家单位申报创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美丽绽放。

齐抓共管 构建新格局

“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开设扎染、刺绣、绣球制作、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课程,体育课推广陀螺、旱地龙舟、滚环、高杆绣球、高跷、背篓绣球等课程。”北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北海市第二实验学校、海城区第六小学等16所学校形成“一校一品”民族传统体育品牌。

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北海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民族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形成高位统筹的工作机制。由市委统战部牵头,建立民宗、公安、安全、执法、市政等部门参与的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部门间沟通协调有效加强,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新格局。

北海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将民族团结互动教学纳入各类培训班课程内容,加强各民族干部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北海市总工会牵头举办民族团结体育赛事,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各类运动会,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北海市妇联牵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系列讲座。

明确职责 开创新模式

东山村是广西跨地区异地扶贫安置点之一,安置来自大化瑶族自治县大石山区的壮、瑶两个民族237户1076人。该村先后被评为北海市级新农村百村建设示范村、北海市级清洁乡村示范点,2018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称号。

在创建过程中,该村两委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月定期召开民族团结工作会议,明确职责,解决具体问题。同时,借助在村民中较有威望的致富带头人开展工作。比如,该村脱贫户唐玉清在政策的支持下,与四五户村民抱团发展,成立以养猪为主的种养合作社,生活富裕起来。周边村屯汉族群众来请教养殖技术,唐玉清知无不言,促进移民群众与当地群众的往来交流。

在推进民族团结工作中,北海市把民族事务纳入市、县、镇、村四级综治中心工作,通过1872名专职网格员和1940多名党员干部兼任网格员,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村(点)和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管理。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的社区,明确专人负责,并提供就业、子女入学等政策咨询,形成“8小时内服务在岗、8小时外社区志愿者在线”的工作格局。

同时,该市还推广相关部门和社区党支部党建结对联建模式。由政法部门领导担任相关社区党支部挂点领导,定期到社区向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讲授政策法规。

树立典型 创建示范点

贵兴社区是北海市2020年培育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该社区居民约1.6万人,有壮、满、傣、蒙古、朝鲜、达斡尔族等17个少数民族共225人。该社区坚持“民族无小事”,强化管理、精准服务,开展政策宣传、解决问题、环境提升、民族节庆、文化体育、文明评比等系列活动,增强各族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百千”工程,北海市先后创建多个不同类型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学校、宗教活动场等示范点。树立典型,学有榜样。2020年,培育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11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濒危文化遗产均制定并落实保护计划和措施,2020年内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个项目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方面培育示范单位,一方面选树模范个人。北海市教育局加强教育领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培育和选树,为少数民族教师和干部搭建成长平台。其中,北海市第九中学校长林延勤(壮族)、教师彭莉莉(瑶族),分别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在服务少数民族群众方面,北海市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申请程序和简化入学手续,确保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同时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238家“解忧超市”,受理各族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记者 蓝永前 通讯员 李超然)

责任编辑:黄业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