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农村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农民纯收入提高

新农村建设|来源:南国早报2011-11-02 18:36:00|网络编辑:王琳

    如今,走进广西的农村就会发现,许多村子路平了、水清了,农民看病也方便多了……一件件实事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这是广西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民作为主体、出台多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结果。

  广西的新农村建设到底取得哪些成绩?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哪些提高?作为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驻村指导员心里最清楚。10月31日,记者采访了两位驻村指导员,请他们来谈谈农村的新变化。

    钱袋子鼓了:

    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43元

  核心数据: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广西累计建设农村公路41908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出行难、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交通、农田水利、人饮工程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前提条件。就农民人均纯收入而言,2006年为2770元,2010年达到4543元。

  驻村指导员现场见闻:2008年,解守明刚到东佳村时,村里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2010年底已达4800多元,这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解守明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比如修整田间道路,铺设水渠管网,扩容、加固水库等。他说,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是显而易见的,以村民黄周堂为例,以前为两个小孩读书费用发愁,去年家庭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不仅解决了小孩读书费用,还过上了红火的日子。

  刘安仁介绍,蒲源村是恭城莲花镇东部一个偏远瑶寨,365户1200多人口,距镇上25公里,海拔较高,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这里种植月柿,品质很好,但由于交通不便只能用摩托车驮,山路崎岖不平,等运到镇里大部分柿子都被颠烂了,卖不出好价钱。2009年,政府多方筹资对公路进行全面改建,解决了1200多人行路难的问题,农产品也顺利外销,收购商纷纷到村里设点收购,新鲜的月柿价格每公斤提高了1.2元以上。以村民唐荣旺为例,去年公路建成后,仅月柿一项就多了3000多元的收入。同时,政府引导群众扩种月柿、毛竹和松杉等,多渠道为农民增收,瑶族同胞的“钱袋子”日益鼓起来。

  概况速览: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加大,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发生质的变化。

  近年来,各县区特色效益产业加快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优质水稻、甘蔗、水果、蔬菜、木薯、桑蚕、速丰林、畜牧、名优水产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群和产业带。“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得到较快发展,每个村都各自拥有特色主导产业。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同时,各地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习俗和文化特色,探索出了切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比如作为新农村建设主流的支柱产业发展模式:靠金桔产业发展起来的阳朔县古板村、靠脐橙产业发展起来的富川白牛村、靠莲藕产业发展起来的柳江下伦屯、靠桑蚕产业发展起来的南宁市邕宁区罗马村、靠香蕉发展起来的南宁市西乡塘区大林新村等,都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典范。

    居住环境好了:

    村道硬化,房前屋后种花种木

  核心数据:近年广西以生态村镇创建、“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等为抓手,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08年以来,共投入专项资金近8000万元,实施了103个村、90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村屯实行改圈、改厨、改厕9.7万户,修建垃圾池1218座,90%以上的村屯建了沼气池。

  驻村指导员现场见闻:解守明说,东佳村农民生存环境的改善,得益于“两化一池”(道路硬化、村里绿化、建沼气池)。以前村里没有一条硬化路,现在不仅修建了环村道,房前屋后墙角也全部硬化;对屋旁、田旁、路旁、村旁“四旁”进行绿化,种花种草种灌木,东佳小学还被南宁市评为花园式小学;东佳村的沼气池已比较普及,现在凡是新建猪栏必须配建沼气池。

  刘安仁介绍,蒲源村的起步虽然晚一点,但经过几年的建设,村容村貌已与“山下”村屯没有差距。以前有不少破旧的房子,村里路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都是。现在已有40%的村民建了新房,“两层半,像别墅”,没建新房的也对旧房进行了改造、修缮;家家户户都建了独立的卫生间;村里的巷道虽然还没有全部硬化,但因专门安排两人轮值打扫,非常干净、整洁;在村边还专门建了垃圾池,收纳村民所有生活垃圾。

  概况速览:人居环境状况得到改善,村容村貌、乡风文明发生明显变化。

  “做饭烟熏火燎,粪坑臭气冲天,污水到处横流,房屋苍蝇乱飞。”这是昔日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今一个小小气池,不仅完全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而且让大家告别了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村道的硬化、“四旁”的绿化,更为村容村貌锦上添花。

  另一方面,在有旅游资源的农村开展生态休闲旅游,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或古香古色的古老建筑等资源,统一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创设干净整洁的村容环境。如桂林恭城红岩村、大岭山村、横山村,百色市那生屯、濑浩屯、旧州村,南宁市忠良村、乐州村、扬美古镇等新农村在全区闻名遐迩,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使得村容日益整洁,风景更加秀丽。

  目前,各示范村屯乡风健康文明,邻里友好和睦,村规民约完善。夫妻吵架的少了,偷鸡摸狗的少见了,村民之间和谐多了。

    生活质量高了:

    97%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

  核心数据:目前广西完善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3258个、村级体育活动场所2044个,13.8%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图书室和文化站,12.6%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97%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97.7%的村通电话。

  驻村指导员现场见闻:说到村民的生活质量,解守明首先提到的是交通工具。如今东佳村至少有10%的家庭购置了面包车、轿车;今年10月20日,他到东佳村那学屯落实组建葡萄协会的事,刚走到村边就听到了阵阵音乐声,原来是妇女们在跳集体舞。解守明说,村屯之间经常组织篮球赛,村民的积极性非常高;今年“八一”节前后,还专门搞了一次军民联欢活动,唱歌、跳舞,军民节目穿插进行,好不热闹。

  对于蒲源村,刘安仁第一句话说到的是:村民能经常吃到新鲜的猪肉了。以前交通不便,村民平常不容易吃到新鲜猪肉,只有自家种的白菜、辣椒等,来了客人也只能吃过年时杀猪留下的腊肉,过年杀猪时才有鲜肉吃。现在交通便捷,村里有人摆摊卖猪肉,再加上自家养鸡养鸭养鱼,想吃荤哪天都成;以前有人还穿打补丁的衣服,现在所有小孩都穿上了校服;以前看病难,小病只好硬撑着,现在村里建了医务室,大病了才下山去;敬老院也修缮一新,孤寡老人住在里面很舒适。

  概况速览: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为文明乡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2006年以来,广西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范围和力度,通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窗口下移,促进了农村文体活动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步伐。

  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后,政府在深化农村教育方面下功夫,比如建农家书屋,对农民进行专业种养培训;建医务室,改善农村基础卫生条件;建活动场所,为村民提供休闲之地。目前试点村屯已初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卫生保障制度,使得村民在继续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更多的实惠。

  说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做得比较好的是来宾,来宾以村级篮球场、文艺舞台建设为突破口,在每个村建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灯光篮球场、一栋综合楼,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求乐、求知、求技”的愿望,在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记者 唐正芳)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