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老船长见证大港崛起

广西新闻|来源:广西新闻网2019-04-22 11:01:14|网络编辑:罗娴子

\

老船长见证大港崛起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何学俏

巨大的货轮喇叭声响彻港口,已经80岁高龄的包文生站在自家阳台,远眺港口。他说:“听声音,肯定是条20万吨的大船。”

虽然年事已高,但包文生身体硬朗,声音洪亮,他是防城港务局退休老船长,是防城港的第一批建设者和大港崛起的见证者。他向记者讲述了防城港建设和发展的光辉历程。

包文生说,记得现在的防城港码头一带,上个世纪50年代还十分荒凉,只有几户渔家、一口简陋的淡水井,淡水贵如油。还有一家小商店,客源主要是来打鱼的渔民。

196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东兴县辖区兴建防城港。原在家乡防城公社白沙大队当会计的包文生,辞别家人,毅然投身到港口的建设中,成为工地的第一批建设者。包文生说,那时无路无水无电,人住的是工棚,洗的是海水浴,工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开工第二年,包文生接受委派,到广州接回了第一艘船。该船承载量50吨,150匹马力,他是船长。包文生领着船员到梧州、广州等地购买各种建港物资。

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1970年初,防城港初建工程的各项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建成2000吨级浮动码头1个、500吨级小码头4个,以及进港公路等一批配套项目。同年5月,防城港务局成立。

“防城港是一座因港而生的城市。”包文生说。早在1973年的全国港口建设工作会议上,防城港的建港条件就备受与会者关注,并得到会议的充分肯定。次年,国务院批准防城港逐步扩建为对外开放贸易港,并同意新建5个深水泊位和相应配套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整个施工队既没有建造万吨级深水泊位所需的大型机械设备,也严重缺乏建港技术力量和海上施工经验,只能靠人海战术用土办法建港。

“那时候在水下施工作业,是何等的艰难曲折。”包文生说。他们有的只是简易的搅拌机、卷扬机、抽水机,以及每人一双使不完劲的大手。最后,凭着“排除万难”的革命精神,包文生和建设者们创造了奇迹。1975年,广西第一个双曲拱重力式万吨级深水泊位成功建成,不仅结束了广西海岸线上没有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历史,而且谱写了我国建港史上的新篇章。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批准防城港为外国籍船舶开放港口。广州远洋公司的万吨级货轮“贵阳号”进港接卸,包文生和工友们开创了广西沿海港口接卸万吨货轮的历史新篇章。

喜讯接踵而来。随着港口建设步伐的加快,与之相配套的南宁至防城港铁路专用线,及直抵港口的高速公路陆续建成通车。从此,防城港的建设与发展如虎添翼。

2005年,20万吨级泊位建成并投入运营。包文生对此感触颇深,他说:“这是迄今华南沿海码头岸线最长、前沿水域最深、卸船效率最快、堆存能力最大、自动化控制程度最高的矿石专用码头,是广西沿海港口核心竞争力的标志。”

2000年,忙碌了大半生的包文生退休,但他始终牵挂着港口的建设。这么多年来,让包文生感到欣慰的是,随着码头建设不断完善,港口一而再、再而三刷新进港船只的吨位记录:1990年,5万吨的巴拿马货轮入港;1998年,15万吨的外国货轮入港;如今,20万吨船入港已经是家常便饭。

目前,防城港已经成为西南第一大港,年潜在吞吐能力超10亿吨,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多个港口通商通航,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连接东盟国家最便捷、成本最低、运距最短的出海大通道。

如今,在家颐养天年的包文生闲时喜欢站在高处俯瞰防城港,看轮船进港出港,回味它的历史,感叹它的辉煌,心里特满足。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