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修缮保护重现一城古韵 延续文脉感知历史温度

广西新闻|来源:南宁云—南宁日报2022-08-28 11:13:47|网络编辑:罗娴子

\

“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以独有的历史文化韵味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记者黄维业 摄

老街与新城辉映,人文与自然和谐,文化与旅游融合……走进位于市中心的“三街两巷”,只见街巷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青砖碧瓦、雕花飞檐,古色古香的建筑矗立在青石板巷道的两旁,犹如一条条古朴的时光隧道,让人穿越古今,感受邕城“不一样的烟火气”。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为存续城市记忆,南宁市积极推进“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对街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进行保护性修缮,延续历史文脉,让市民感知历史温度,感受文化魅力。

老街巷亟待保护性开发利用

承载着古邕州最厚重历史记忆的“三街两巷”指兴宁路、民生路和解放路三条街道,以及金狮巷、银狮巷两条古巷道。

曾几何时,由于缺乏管理和保护,“三街两巷”逐渐成为“老、旧、乱”的代名词:砖木结构的老骑楼大多陈旧老化,文保建筑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街道狭小、基础设施落后、楼宇街区不整等情况突出,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2017年,为提升城市发展品位,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南宁市开启“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和改造工作,通过“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对“老南宁·三街两巷”实施分阶段改造,进行保护性开发。

历史文化街区变身“城市客厅”

经过修缮和改造提升,如今的“三街两巷”褪去岁月积淀的斑驳,重现自明清到民国邕州商埠百年历史文化的繁华胜景:青砖、绿瓦、飞檐的传统院落式岭南民居和骑楼建筑层楼累榭,广西高等法院旧址、金狮巷民居群等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焕发新光彩,城隍庙、苏缄纪念广场等新建公益项目引人驻足。

“城隍庙让苏缄的故事及其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好地传承下来,生生不息。”市民李冯谭说。这种爱国精神就是文化遗产,是城市文脉的要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修缮改造后的“三街两巷”,在现代商业和文旅消费业态中迸发新活力,广受市民喜爱。“建筑很美,有历史感,文化气息很浓,是外地朋友来打卡的必到之地。”市民黄容说,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相结合,经过几年的发展,这里已成为市区最受欢迎的景点。

“三街两巷”自2019年开街运营至今,共提供约1000个就业岗位,接待约900万人次游客,项目累计营业额超3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南宁闪亮的“新名片”。2021年,“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2年1月,“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扩充延伸“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

目前修复、开放的部分为“三街两巷”核心区一期项目,核心区二期项目正在实施,计划2023年实现开街运营。根据《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策划及城市设计(深化)》,“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范围为东至朝阳路、西迄水街、北达人民中路的围合区域、南抵民族大道—江北大道。未来,街区还将扩充延伸,持续推进水街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与更新,挖掘历史,传承文化。

“落雨大,水浸街”,这是旧日的歌谣,也是以前南宁水街的真实写照。水街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空间为连续的骑楼界面,青石板铺就的石阶小路延伸至江边,重重叠叠的屋檐和二楼清晰可见的“水门”让市民倍感亲切。如今,防洪堤的建设虽使城市不再遭受洪水侵害,却隔断了老百姓的亲水路径。为此,南宁市在修缮改造水街历史文化街区时,拟将“水门”重新开向民生广场,打通“三街两巷”仓西门至民生广场的视觉通廊,让重现的历史与江景遥相呼应,也让市民更便捷地到达民生广场,增强亲水体验。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与更新,则将延续“沿街商业骑楼,内部围合街坊”的传统肌理,梳理和整合现有内部建筑,通过适当的拆改,增加庭院、小广场等开放空间。同时,引进休闲时尚、文创艺术、传统工艺、旅游游览、特色民宿、livehouse等业态,丰富街区功能,补全街区活力短板。

中山路片区内的黄旭初故居、邕宁电报局等文保建筑,既有南宁传统民居特色,又具有西方建筑结构风格,在修缮提升后,将增加其文化展示功能,通过文创商店、老字号商铺的业态引入,创立南宁老字号展示中心。(记者尹海明)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