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山中来】“画”出来的新生活

新闻眼|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2023-11-05 08:58:52|网络编辑:孟宪静

【我从山中来】

“画”出来的新生活

系列报道《我从山中来》,聚焦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感受搬迁群众的新生活。

在贺州市一家装饰工程公司,每当有客户来咨询家庭装修问题,赵亚友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领着客户在公司的展示大厅参观介绍。

赵亚友是土生土长的“土瑶”小伙子,老家在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曾经的槽碓村道路泥泞、瓦房破旧,土地零散不规整,手机甚至没有信号。赵亚友说,因为母亲有慢性病,做不了什么重活,家里的收入主要来源是靠父亲打零工,他们家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赵亚友:“家里面没什么收入,因为家里面就只有一点点田,就自己种的稻谷够自己吃。”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还在上大学的赵亚友,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希望。

赵亚友:“我说不管怎么样,我不会住山里面,我想出来。所以国家的这个政策是帮了我很大很大的忙。我们这边说贫困户就可以报名。当时我一听到这个消息,我特别高兴。”

可是举家搬迁,一大家子的吃穿用度从哪里来,赵亚友的父亲犹豫了。

赵亚友:“因为老人家可能比较担心田地问题,然后他们就把它(搬迁指标)退掉了。”

得知由于父亲的犹豫没有申请上搬迁指标之后,赵亚友再三联系村委干部和帮扶联系人,时刻关注后面的报名机会。就这样,赵亚友一家申请到了搬迁名额。感受到国家政策的温暖,大学期间,赵亚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的赵亚友,回到贺州平桂区,不仅找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欢欢喜喜地成了家。

赵亚友所在的贺州市平桂区西湾街道文华社区是广西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集中安置点,有12个民族,为了让各族群众能搬得出、住下来、富起来,文华社区党委以绣花功夫力抓后续扶持工作,通过推行“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网格化党建模式,构建起“一呼百应、有呼必应”“党建+治理”模式,服务社区4075户2万多人。2022年,贺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获综合评价全区排名第一。

贺州市平桂区西湾街道文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美华:“我们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集中为我们这些搬迁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我们还提供一些上门服务,比如现在我们的老年人也是比较多的,我们的社区干部会到他们的家里面,然后为其办理生存认证。”

如今,文华社区周边已经形成了包括医疗、教育在内的15分钟工作生活圈,搬迁群众就业、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等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

贺州市平桂区生态移民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杨小丽:“我们都是通过‘党建引领、服务群众、共治共享’理念,创新拓展30多个惠民服务项目,并在社区设立‘农事 城办’固定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后续管理服务,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生活越过越红火,赵亚友说,未来他的奋斗目标就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他会用手中的笔画出美好生活。

赵亚友:“当年我们特别贫困和贫穷的时候,政府拉了我们一大把。那我现在有能力了,而且条件好了,(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回馈国家和政府。”

【记者手记

贺州市平桂区西湾街道文华社区的幸福生活只是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一幅剪影。记者在平桂区采访时,最明显的感受是社区通过党建引领,让搬迁群众看到新生活的发展前景,回到了家乡工作,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幸福。

截至今年6月,广西指导各地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安置点(社区、村)组织架构和组织体系,全区506个集中安置点共成立541个党支部、覆盖486个安置点,覆盖率96%。

(记者陶启堂、谭妍薇、范凡、刘晓宇、张鸿飞)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