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渔业产量三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广西新闻|来源:广西日报2024-05-22 11:19:21|网络编辑:罗娴子

■去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3元

■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251.54亿元,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20年的50.7%提高到53.51%,全区海洋渔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3.7%

本报南宁讯 (记者/陈静)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绩斐然,推进渔业优质高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5月21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广西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渔业产能不断提升。2021年以来全区筹集财政资金35.6亿元,大力推进海洋牧场、蓝色粮仓建设,推动渔业产量三年平均增速达3.1%,高出全国0.4个百分点。2023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377万吨,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251.54亿元,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20年的50.7%提高到53.51%,全区海洋渔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3.7%。设施渔业发展卓有成效,累计建成陆基循环水养殖圆池2.13万个、规模排全国第一,桁架类大型养殖平台实现“零”的突破,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标准箱4190口。近江牡蛎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南美白对虾、金鲳鱼产量全国第二,罗非鱼产量全国第三,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产业价值链不断拓展,全区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从2018年的12.4∶26.5∶61.1调整为2023年的9.7∶27.6∶62.7,海洋第二产业比重逐步提升。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园等11个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园区并投入使用,具备生鲜食品年均20万吨储藏加工能力,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大型冷链物流基地的空白。培育了20个水产类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了一批“桂字号”品牌。

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建成自治区级水产种质资源场20家,活体分库15个,收集保存特色种质资源7.13万个活体。建成国家和自治区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个、水产良种场35家;成功培育凡纳滨对虾“桂海1号”、罗非鱼“壮罗1号”、熊本牡蛎“华海1号”3个国审新品种,以及一批广西特色土著鱼类新品系。自主研发的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15项渔业技术列入广西农业主推技术。

绿色生态发展跃新台阶。深入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五大行动,累计创建60个国家级骨干基地、35个自治区级骨干基地,养殖尾水监测实现全覆盖。创建1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全区累计投入资金2.26亿元建设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造及投放人工鱼礁礁体43.84万空立方米,涉及海域总面积约1.6779万公顷,人工鱼礁透水构筑物用海面积约6320公顷。

联农带农富农作用显著。2023年广西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99万元,超过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3元。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