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万物和谐美丽家园 壮美广西生机盎然

新闻眼|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2024-05-24 09:02:59|网络编辑:罗娴子

【学方略 谋创新 抓落实】

共建万物和谐美丽家园 壮美广西生机盎然

北海红树林里,白鹭翩翩起舞;钦州三娘湾畔,中华白海豚追逐畅游……近年来,广西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监管、资源保护和修复,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八桂大地呈现“万物共生,美美与共”的生动画卷。

马长勇:“你稍微调一下望远镜,这个是锥形的。”

这段时间,在靖西市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四名新来的监测员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学习跟踪监测东黑冠长臂猿种群的活动轨迹。今年年初,科研人员发现东黑冠长臂G1群多了两只珍贵的猿宝宝,保护区和科研团队都非常重视,加强对新成员的监护。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任杨江:“东黑冠长臂猿它的繁殖率很低,它对森林质量要求是特别高的,没有高大的乔木,没有它的食物树种,没有足够的口粮的话,基本上它也生存不下去。”

东黑冠长臂猿属全球极度濒危动物,仅存于中越边境一带。2009年,广西成立邦亮自然保护区,2013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栖息地恢复、跨境联合保护等措施,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从2009年保护区初建时的3群19只增至目前的5群36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分会副理事长范朋飞:“在(20)15年的时候新形成了一个群,(20)17年的时候新形成了一个群,增加了两群,它的栖息地质量还是在变好。”

自然保护地作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重要形式,是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最佳庇护所和复壮的繁衍地。近年来,广西印发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等多项自然保护地监督执法政策性文件,对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考核、执法、监督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和“绿盾”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同时,建立基于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测等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全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现象逐年减少,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面积逐年减缓。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郑里华:“2023年,共开展5次自然保护地和2次自然岸线遥感监测图斑核查,现场核查疑似问题点位1034个,未发现重大生态破坏问题。2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均为‘优良’等级。”

为了不断优化和拓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空间,2023年,广西落实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约1.23亿元用于自然保护地管护补助、基础设施建设及现代生态管护体系建设。据统计,广西225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了广西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44%的红树林湿地。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冠斑犀鸟等种群和数量不断增加,带叶兜兰、广西火桐、资源冷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拯救保护成效显著。

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政康介绍,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近5年来,广西发现植物新种50多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新种136种,广西多处湿地持续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勺嘴鹬、灰鹤越冬种群。目前,由广西、贵州联合创建的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已列入经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各项创建工作正稳步推进:“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力加快推进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各项创建任务,争取2025年获国务院批复设立。”

(记者 黄婉)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